在核酸检测能力提升之外,城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亦面临基层治理、物资保供、居民生活就医需求保障等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护身符”。
5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上海、杭州、无锡、太原等城市均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布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学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常态化核酸检测是落实“四早”要求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将疫情掐灭在苗头阶段,避免全域静态管理造成的更大损失。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建设是便民举措,政府同时应加强对于采、送、检流程的监督管理。
在核酸检测能力提升之外,城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亦面临基层治理、物资保供、居民生活就医需求保障等挑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挥城市组团的作用颇为关键,大中小城市要协同建立快速响应、联动、反应机制。
多地布局常态化核酸检测
常态化核酸检测已成为全国多地的“标配”。
江西省于5月10日出台规定,将对非重点岗位、非特殊行业、非公共场所及非暴露型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人群,实行3天1检。
安徽合肥于5月10日宣布,将在今后每5天开展1次常态化免费核酸检测。
辽宁大连也将从5月10日起,在全市范围开展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核酸筛查。
上述地区民众如无故不按规定频次进行检测,健康码将被赋“灰码”或使用受限,影响正常出行。
合肥已然“清零”,也未发生新的疫情,为什么要持续做核酸?官方微信公众号“合肥发布”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指出,合肥是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且是交通枢纽,面临着较大的输入性疫情压力。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容易导致疫情多点散发或是集中暴发。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病毒扩散的重要手段。
为满足民众的核酸检测需求,多地已在推进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其中长三角多市动作频频。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于4月26日起公布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信息。截至5月5日,已布局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9021个,其中5000多个点位已开放运营,上海市民可在随申办上进行查询。
杭州市于4月28日宣布,将设立不少于10000个采样点。截至2021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220.4万人,以此标准测算,杭州市每万人便对应约8.2个核酸采样点。
4月30日,无锡市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小屋管理规范》,这是国内首个以“标准化”来保障核酸采样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地方管理标准。无锡市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同日全市2634个核酸采样小屋全部正式启用,标志着该市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已经构成。截至2021年末,无锡市常住人口为747.95万人,也就是说无锡市每万人安排约3.5个采样点。
截至5月11日13时30分,合肥市已设置区域核酸检测采样点2962个,即每万人设置约3.13个采样点。
另外,在山西太原,截至5月9日已设2022个采样点,即每万人对应约3.75个采样点。太原市疫情防控办指出,基于目前太原市已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全市布设不少于2000个核酸采样点,以便及早发现阳性感染者,坚决防止发生隐匿传播,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纵观各地采样点设置的标准,社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出口、大型商超等重点场所将密集设置。
太原方面指出,对于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采取单位组织、基层政府宣传引导、医护人员上门采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减轻采样点压力;无锡则表示,采样点应独立设置在通风良好的空旷地带,远离新冠疫苗接种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殊场所。
加强采、送、检流程的监督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常态化核酸检测往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向居民提供。
前述公卫学者表示:“财政压力固然存在,但常态化核酸检测是落实‘四早’工作的重要一环。如果不这么做,一旦疫情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开来,可能要通过全域静态管理的方式进行补救,届时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医疗救治的压力将会更大。”
该公卫学者告诉记者,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设立,只是为居民进行采样提供便利。居民还关心检验结果何时出具?结果是否真实可信?这需要政府加强对于采、送、检流程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理。
“结果出具得慢,可能会影响居民健康码的更新,进而给出行造成不便;如果结果出现错误,无论是‘假阳性’还是‘假阴性’,情况都令人后怕。所以我们要尽力避免因采样不规范、身份校验错误、样品运输存储出现漏洞、检验过程中的样品污染等原因造成的问题。”该学者说。
杭州方面表示,将科学统筹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核酸检测机构,充分挖掘辖区内核酸检测力量,将所有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基地、气膜实验室、方舱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用于承接核酸检测任务,确保检测能力,让群众第一时间查询到检测结果。
在5月9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通报称,在近期的飞行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严重影响核酸检测质量和疫情防控工作效果。
李昂表示,北京市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对以上问题进行整改。一是依法依规,对涉事核酸检测机构进行严肃处理。二是举一反三,开展北京全市核酸检测机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协作,形成安全质量监管合力。四是全程追溯,建立质量评价奖惩机制。
重视社区力量,发挥城市组团的作用
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在的设区市,包括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需要时,可通过区域内协同支援予以保障;必要时,可申请全国支援。
在4月29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核酸检测能力是对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战。
前述公卫学者告诉记者,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有利于区域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倒逼各地加强采样检测人员的培训考核,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储备,一旦疫情来临,不至于打无准备之仗。
梁万年同时指出,超大城市具有人口基数大、密度大、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
前述公卫学者表示,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首道防线,需要进一步夯实社区的治理体系,加强社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管理水平,确保疫情防控的措施落实到位,同时群众的呼声得到响应。
冯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议发挥城市组团的作用。要根据防控需要,合理划分城市组团区域,确保防疫检测、基本生活等功能布局等相对充足。这些组团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具有动态可调整、联结要顺畅等特征,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运用行政治理、社会组织治理、数字化治理等手段。
冯奎表示,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在疫情中要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因为大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等,往往来自于周边城市,或者途径这些地方。同时大城市的一些集中救助功能又是中小城市离不开的。这就要求,制定应急预案时,大中小城市要协同,建立快速响应、联动、反应机制。
(作者:尤方明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