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轮上海疫情中,10万余名护士、外省市援沪的1.6万余名护士,在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
今年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目前,我国护士队伍人数已超500万,护理队伍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伴随着生老病死的全过程。特别是新冠疫情下,护士们更是冲锋在前,始终发挥着战疫“主力军”的作用。
当下,上海战疫正处于拔点攻坚、不进则退的关键期,全市10万余名护士和外省市援沪的1.6万余名护士投身战疫,他们闻令而起,舍小家、顾大家,不畏生死、白衣执甲冲锋在核酸采样、社区管控、新冠救治、日常医疗等抗疫一线。他们身着闷热的防护服连日奋战在采样现场,配合医生为重症患者实施高难度高风险的诊疗工作;为高龄患者喂饭、翻身、护理压疮,为新冠阳性妈妈的宝宝做母婴阻断;为孕产妇实施围产期健康宣教……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海众多护士还在一线忙于抗疫。此次,21世纪经济报道将通过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援公卫医疗队护士长夏蔓、西院一病区护士长罗婷、东院手术室护士长陈薇的口述实录,展现这群“人间天使”们的使命担当,无私大爱。
本轮疫情以来,为保障全市孕产妇及妇科肿瘤患者等医疗安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没有一天按下过“暂停键”,东、西院区始终坚持正常接诊。这背后,离不开全体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
夏蔓:患者给了我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我要报名!”
3月31日,我看到了上海市公卫中心需要助产士和产科护士报名支援的医院通知。当时,我的脑中毫不犹豫地出现了这四个字。作为一名产科护士长,在上海抗疫攻坚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责无旁贷,应该站出来!唯一顾虑的是,当时科室的工作同样繁重,如果我走了,同事们势必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幸好,领导知道我的想法后,非常支持。随后,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老公也表示全力支持。老妈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注意安全。”儿子7岁,正在读一年级,投了反对票。老公对他说:“你妈妈是白衣天使,很多妈妈和宝宝这时候更需要她。”于是儿子也同意了,只对我提了一个要求:“妈妈,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医院很多同事都踊跃报名,援公卫医疗队的名单很快就确定下来。医院为我们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出征仪式,我们迅速集结并准备好了行李。4月2日,在医院行政楼门口的小花园,我们跟留守医院的同事们挥手告别。还记得那时道路两旁的樱花树,开得正好。
受访者供图
抵达隔离酒店后,我们进行了单间隔离,进入市公卫中心后完成体检和感控培训,立刻投入了中夜班工作。
尽管来之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这里的强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在半个月后,随着其他兄弟医院医疗队陆续到位,人力充裕了不少。虽然工作量减半,但我们每天仍然非常忙碌,除了打针、发药、听胎心、做胎监、测量生命体征等常规的孕产妇护理之外,还要承担以往护工阿姨、工勤师傅承担的工作。一天工作下来,“大白”防护服里的工作服湿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工作量大,上班需要层层防护,带着三层手套工作,打针、吊盐水这些精细工作的难度比平时增加了几倍,另外,查宫口、接生这些无菌操作还需要再加一层无菌手套,这对大家的临床经验和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因为接生会接触大量气溶胶,所以助产士进舱还需要佩戴正压呼吸器,一戴就是八小时,腰部时刻都承受着很大的负担。为了保护好医务人员,公卫中心的感控要求非常严格,工作过程中,手绝对不可以触碰护目镜、口罩等部位。每天,大家的脸上都会留下防护服和N95口罩深深的印记,有的同事甚至压破了皮。
工作之余,我们需要严格执行闭环工作隔离管理规定。大家每天唯一能感受到室外空气的机会,就是下班后从外科楼走到大巴车前,这短短50步的距离。回到酒店后,我们都呆在自己房间里,即便是同一个科室上班的同事,想要见一面,也只能靠视频。和我一起来支援公卫的同事们,大多数是性格活泼的年轻姑娘,但这些天来,不管是工作量还是工作范围,以及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受访者供图
随着日常工作的逐步顺利开展,我发现很多孕产妇都希望能获得一些孕产期护理保健知识。我挤出时间在病房开设了《孕妇课堂》,为大家讲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饮食与运动、母乳喂养等内容,因条件有限,不能播放PPT,也没有道具,但是每次都座无虚席。过道里出现了大家饭后运动的身影,也经常看到大家在讨论上课内容。她们叫我夏老师,经常问“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新课啊”。虽然穿着“大白”、全副武装地大声讲课,非常消耗体力,但看到大家一点一滴的变化,我感到特别开心。
转眼,支援公卫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虽然工作很辛苦、生活很单一,但来自孕产妇的很多感人瞬间,支撑着我们所有人砥砺前行:看到我们干得大汗淋漓,会有人主动递上一瓶水,虽然我们不能喝,但心里感觉很温暖;见我们一个人要铺十几张床,善良的她们会过来帮一把手;当我们穿梭在病房里,耳边时时会传来“你们辛苦了”的慰问;术后第一次下床的产妇,看到只有一个护士扶她,为了不给护士增加压力,她咬着牙快速走进了厕所;一胎时奶水不足的“二胎妈妈”,术后得到我的及时指导,出院前泌乳量大大提升,她走的时候拉着我说:“谢谢你,夏老师!要不是你,我都没想到我还有成为‘奶牛’的这一天。”
患者的关心与体谅,汇聚成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给了我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罗婷:疫情结束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
3月底开始,本轮上海疫情日渐严峻。按照医院统一部署,我所在的西院一病区病房自3月28日起,逐步开始收治产科缓冲病人,我们的团队一夜之间由“小蓝”变成了“大白”。 孕产妇安全是头等大事。很快,西院启动了气泡式闭环管理模式,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区域的有效救治。西一病区成为整个西院的缓冲病房,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筋疲力尽,浑身汗透,有时候只有下班了才能上一次厕所。出了班,从头到脚都疲劳无比,只想倒头就睡。
受访者供图
至今,我们团队已经整整闭环了一个多月。一面是高强度的工作;另一面是对家人、对孩子的思念,每天只能靠视频短暂地进行交流——这种特殊持久的“临战”状态,一度让大家不太适应。每到晚上,听着身边妹子们的娃隔着手机屏,奶声奶气地说着“妈妈我想你,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我,对于她们的心情,感同身受。我父母68岁了,爱人是一名临床医生,他报名参加了一妇婴院援公卫医疗队,从4月2日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奋战在公卫中心的产科一线;双医家庭长大的两个宝宝,弟弟5岁,姐姐13岁,两个“皮猴子”平时都是我下了班来管教的。这次为了战疫,爱人坚守公卫,我闭环医院,两个孩子娃就只能交付给年近七旬的父母照看了。我很不忍心,也很牵挂爱人和家中老小。但我知道,职责所在、不能退让,面对严峻的疫情,这个时候我必须身先士卒,带领姐妹们共克时艰。
我不断鼓励西一病区的姐妹们,尽最大努力关心她们闭环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缓解她们的焦虑和不安。我总是告诉她们:“没关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叫我!”作为护士长,我努力成为她们这段特殊时期工作和生活上的“定海神针”。而令我感动的是,我的“战友”们愈来愈坚强,她们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带教老师彭子萍在来院做核酸的路上被车撞了,一双手臂上全是伤口,长期戴手套出汗,让她的伤口持续疼痛,甚至创面难以愈合,但她没有叫过一声苦。“95后”妹子徐永霞3月中旬半夜十点多下班回家,在知道小区封控后立即返回医院,闭环至今快2个月了,始终坚持在一线,没有半句怨言。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盛剑炜一个星期连续上了60个小时的班,还主动和我说:“没人你就叫我,没关系的。”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大的肯定,表扬我们一病区撑起了西院产科的“半边天”。
受访者供图
有辛酸,也有感动。在5月10日40岁生日这个特殊而又难忘的日子,科室姐妹们的陪伴让我不孤单。我暗暗许下心愿:等到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若干年后,我一定会记得这个特殊的生日,有这群最可爱的战友和我一起唱生日歌,在抗疫第一线并肩作战。
陈薇:只要被需要我们就会努力坚守
5月12日,是我闭环工作“满月”+6的日子。这一个月也许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最特殊又最难忘的一个月。我似乎都有些不敢想是如何走过这一个月的。
从3月中下旬开始,疫情开始逐渐紧张,小区周围的红色小点越来越多。单位里的疫情防控制度不断更新,“手势”越来越严格。我努力把院级指令落实到工作当中,关心手术室的医护、工勤师傅与手术患者的健康状态,严格开展手术防护分级,变成了我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不过,害怕突然收到“小朋友”的电话与短消息:“陈老师,明天不能来上班,小区有情况。”但是这样的消息不会因为我害怕就消失,那么如何保证人员力量呢?每天完成了临床工作,祈祷我和同事、家人不要出现“阳性”,也是一天里少不了的一部分。
受访者供图
在这过程中,我和团队不断“开疆拓土”,开辟出了新的手术区域:7楼隔离手术室、160坪隔离手术室、临时看诊点手术房间,加上本来就有的产房手术室和急诊手术室……人少了,但是工作场所却增多了。我不断盘点还有人员、设备和物资,思考着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告知每一个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生,帮助大家一起“同步”熟悉新的环境、掌握新的流程,以便尽快地投入到战“疫”中。总之,那段时间就是身体往返于各楼层各区域,手机“游走”在不同的工作群,脑子奔跑在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
4月6日,东院10位麻醉医生、20名护士、13名工人开始了手术室第一轮闭环。万事开头难。在这第一轮闭环中,除了每天完成所有择期手术、急诊手术,穿着“大白”(三级防护)或“小蓝”(二级防护)奔跑在各区域的手术室,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许多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做酸酸吃饭饭开刀刀”,每天完成40-50台手术。
这段时间,每天在手术室见得最多的就是产科医生,他们闭环的时间比我更早,整整多出一个月。
受访者供图
除了医护,这段时间分娩的产妇们也是很不容易。有一段时间,我们承担了正常待产和分娩室的任务,产妇们睡在转运床上,在手术房间分娩,她们没有抱怨,只是一个劲儿地感谢医务人员,说我们不容易。善良的准妈妈们,在她们人生那么大的转折点上,遇到了从未想过的难……其实,如果我们这时候不去帮助、保护她们,那她们还有谁可以依赖呢?将心比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那些同事和产妇们相互信任打气的场景,真的很暖。
在那几天里,我们有了神秘专家的“加持”:护理“老法师”庄薇主任坐镇,刘宏护士长鼎力相助,她们每天细心耐心地陪产助产、任劳任怨。尽管对于这两位护理前辈而言,这其实是她们职业生涯里要暂时谢幕的时段了,但她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护理事业的“平凡和伟大”,光彩照人,令人钦佩。从她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护理岗位的“被需要”,我想,这也正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因吧。
只要“被需要”,我们都会坚守着、努力着,尽我所能,给您所有。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