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发改委密集调研部署二季度稳增长 全力以赴扩投资、保主体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战春阳 北京报道
2022-05-13 05:00

压力之下,各地纷纷迎难而上打开政策“工具箱”,着力稳住工业经济、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实施更多促消费措施仍是重头戏。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季度GDP数据均已公布,共23个省份增速“跑赢”全国。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东部发达省份增速有所放缓。

5月1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考验,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要认真落实到位。需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此前表示,将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将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自3月出现疫情反弹至今,各地方发展改革委密集调研部署二季度稳增长重点工作,扩大国内需求、稳住市场主体、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等仍是重中之重。

工业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新华社

多地密集部署稳增长工作

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平稳,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做好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工作,3月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密集召开视频会议,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研判,围绕研发创新、工业振作、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外资外贸、企业运营、就业情况、粮食生产、能源供需、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要求要采取更加科学精准的措施,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梳理总结各地复工复产经验做法,采取有效举措畅通堵点卡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点行业企业及时恢复生产。

赵辰昕指出,冲击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将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国信证券在4月份宏观经济月报中分析,考虑到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4月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比3月大。在当前疫情形势缓和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长的低点或在4月出现,5月起国内经济开始进入向上修复期,6月经济大概率将恢复正常。

近期,各地方发改委会议不断,同时密集调研部署二季度稳增长重点工作。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分派领导带队赴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以及西安、榆林等地针对文旅、贸服、科创、能源保供等多方面调研稳增长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组建专班,采取直插一线、直面企业、直达现场等方式,赴省内十余地开展调研服务,重点聚焦物流人流通畅、中小微企业纾困、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民生就业等问题,努力摸清情况、帮助协调、提振信心,推动复工复产。

压力之下,各地纷纷迎难而上打开政策“工具箱”,着力稳住工业经济、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实施更多促消费措施仍是重头戏。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召开奋战二季度动员会时强调,二季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要确保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第125次委党组会议要求,聚焦关键领域靠前发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协同做好稳就业工作,切实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要求,以“十强产业”行动计划为主抓手,集中资源和力量,全力推动236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确保年底前“十强”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出于中长期内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的需要,各地需要二季度保持一定的增速,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相应、及时的政策调整,要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若未来出现突发事件冲击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超出预期,需要在政策端加大力度进行对冲。

扩大有效投资“增内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政策工具,各地的省级重大项目则是扩大投资的“牛鼻子”。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在4月21日召开专题推进会,提出千方百计促有效投资,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并立即部署开展二季度扩大有效投资专项调度服务活动,指导相关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鼓励抢回“失去的时间”,加快经济恢复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在下达省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时指出,将以半个月为周期进行调度,目前一季度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66.4亿元,完成进度23.0%。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短期来看,投资是实施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最具主动性的政策抓手。相较而言,消费取决于微观居民主体在特定收入约束下的决策,宏观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空间和效果较为有限。正因如此,当前各地均强调扩大有效投资,从而刺激需求。

在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方面,深圳市发展改革委5月7日发布通知,围绕交通、能源、市政、生态环保、仓储物流、新型基础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水利、旅游等10大行业领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入库工作。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REITs和产业基金等市场导向的投融资模式将积极有为,在效率提升和资金筹措上具有巨大动能。

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PPP项目数量排名前五位分别是贵州620个、总投资9534亿元,江西564个、总投资5423亿元,广东530个、总投资4995亿元,安徽504个、总投资5027亿元,山东468个、总投资3602亿元。上述五省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34%、总投资的26%。

周茂华表示,东部地区需要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新一轮升级,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两个地区都存在较多的城市建设需求,仅靠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已无法满足,亟需PPP、REITs等市场化机制作为抓手,发挥社会资本专业优势,提升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项目运营效率。

工业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改革委联合当地有关单位针对稳工业经济增长发布相关文件,其中维持产业链供应链“双链”稳定成为各地从政策端发力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采取“点对点”帮扶措施,确保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关键环节、重点企业运行安全;推进各地保通保畅重点企业“白名单”区域互认,集中资源优先保障汽车、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医药等重点行业复工复产。

此外,“深圳30条”“天津15条”“陕西24条”“上海21条”“广东47条”等因地制宜的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举措也频出不断,及时回应中小微企业新困难新诉求。

比如,深圳市发布“惠企30条”,把降成本作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发力点。深圳市发改委介绍,截至4月25日,“惠企30条”触达人次已超千万,通过减税费、减社保及公积金、减房租等系列措施,已为市场主体减负超150亿元,预计最终将为市场主体减负超750亿元。

“疫情冲击之下,加大微观主体纾困和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将是短期内的政策落实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一些纾困政策虽具有短期临时性特征,但对于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乃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长期效果。比如,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改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等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后续可以考虑将部分短期纾困政策转换成长期的便利性政策。

(作者:缴翼飞,战春阳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