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被重庆教育部门约谈,暴露“双减”后转型三个合规风险点

创新教育王峰 2022-05-13 18:59

学而思已升级素养课程,正准备暑秋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

近日,重庆两江新区学而思益学科技培训有限公司因“双减”落实相关问题被重庆市两江新区教育局约谈。

据通报,上述学而思益学公司存在三方面问题:未将招生和预收费资金进入监管平台、公示信息不全、不积极配合区学科类鉴定专家对培训内容进行鉴别。

执法部门已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机构立即整改。

启信宝信息显示,学而思益学公司为学而思旗下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曾用名为重庆两江新区未来学思课外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从“课外培训”变为“科技培训”,鲜明体现了学而思的业务转型。“双减”以后,重庆学而思已停止K12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全面转型素质类培训。

目前,学而思素养中心在重庆有7个校区,此次被通报的学而思益学公司为其中之一。此外,好未来旗下的励步成长中心在重庆也有6个校区。

官方信息显示,学而思益学公司面向幼儿园小、中、大班、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线下课,包括创新思维、科学益智、人文美育等。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被通报,正值学而思升级素养课程,准备暑秋招生之际。

此次学而思被通报,暴露了“双减”之后其业务转型的三个风险点。

第一,未将招生和预收费资金进入监管平台体现的资金合规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学而思APP上报名被通报教学点的线下课程时,生成的电子合同里列出了学费收款账户,但并未标明开户公司名称。该APP上也未公示经官方监管的银行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学而思在重庆开设多所校区,拥有多个独立注册的公司。

一份学而思益学公司前员工提起的劳动纠纷裁定书显示,原告称,学而思益学公司的前身“未来学思课外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将该员工每月的工资由多个关联公司分别发放,其中基本工资、全勤奖及司龄津贴等直接以被告的名义发放,课时费则以被告的关联公司重庆市渝中区学而思教育培训中心等发放。

虽然被认为存在资金监管问题,但好未来很少出现退费纠纷,也未爆出跑路事件,资金风险相信在整改之后能够顺利合规。

第二,公示信息不全体现的师资合规风险。

据报道,两江新区教育党工委委员、教管中心副主任杨莉介绍,“该机构公示信息不全,教师资质未公示,家长不能充分了解机构情况。”

中央“双减”文件仅规定,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

重庆学而思已经关停学科类培训业务,转型素质类培训。但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规定,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及从教人员基本信息及资格证明均应在机构显著位置公示。

此外,重庆市还规定,非学科类有教师资质证明的,出示教师资格证;无教师资格证明的,应当具备该领域职业能力相关证明。

职业能力相关证明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可能给机构师资带来困惑,比如,人文美育教师如果没有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应该如何证明具备人文领域的相关职业能力?

不过,学而思作为头部机构,对于合规师资的吸引力更高,教师素质能力亦应更高,整改后达到公示合规的难度应该不大。

第三,不积极配合区学科类鉴定专家对培训内容进行鉴别体现的内容合规风险。

这对学而思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首先,重庆学而思刚刚在5月7日发布了素养课的升级版,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暑秋招生。课程升级的最大变化,是以前的科学益智课更名为创新思维课,此外人文美育、编程等课程也进行了升级。

但从合规角度来说,课程升级是否涉及变相教授学科类内容是一个核心风险点。

比如,官方介绍称,升级后的人文美育课融入了艺术、人文、社科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

整整一年前的2021年5月,重庆学而思有关校区就被通报存在“部分课程超标超前培训”问题。

其次,转型之后的学而思,实行的是标准化产品策略。虽然在各地仍然开设线下班,但已不再是教授学科类培训时的本地化课程,而是统一标准的素养类课程。

因此,此次学而思素养课升级,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升级。也就是说,重庆学而思暴露的内容合规风险,有可能在其他地区的课程中也存在。

当然,此次通报的问题仅仅是不积极配合鉴别,并非鉴别之后不合格。

“双减”之后,各地普遍开展了对非学科培训是否涉及学科培训的专家鉴定,但对课程升级后是否需要再次鉴定,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目前,尚不清楚重庆学而思的问题是否发生在此环节,但重庆此次通报,也给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契机。

素质教育是好未来目前最主要的转型方向。好未来4月29日财报会上披露,学习服务业务将继续成为好未来未来业务的重要支柱,或成为好未来2023财年重点业务,主要是为2岁至18岁的学生提供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创新思维、科学实验、编程和人文美育等课程。

因此,素质课内容合规是好未来必须高度重视的业务风险,尽管此次通报的是“程序”而非“实体”风险,但却触及了好未来的业务基本面。

(作者:王峰 编辑:杜弘禹)

王峰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