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五年|深圳洞察:“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机遇下,鹏城改革再出发

大湾区观察陈崎 2022-05-15 21:39

深圳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机遇下,整装再出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示范制度改革。

南方财经全媒体 记者陈崎 深圳报道  在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之际,深圳的创新也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破5”,达到5.4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深圳R&D经费增长106.3%,位列全国第三。

截至2021年底,深圳共有商事主体380.4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对比2016年的8037家,翻了一倍有余。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深圳成长为高科技之城,并源源不断地保持和提升城市活力、创新力,背后离不开持续不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李子彬在《我在深圳当市长》一书中称,深圳在诸多领域的改革和探索,都早于全国各大城市一二十年,发挥了改革开放的先行作用。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如今,深圳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机遇下,整装再出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示范制度改革。

展望未来,在争当全球标杆城市的赛道上,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是国家赋予深圳的新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科技创新的高地,深圳有着雄厚的发展红利和持续创造红利的能力,理应为中国方案的探索和供给继续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今年年初,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深圳市“扩大与港澳专业服务领域资格互认范围”、“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案例成功入选。

早在2015年10月,为便利长期居住内地的香港居民看诊就医,香港特区政府实施“长者医疗券”内地试点工作,指定港大深圳医院为香港“长者医疗券”内地唯一使用试点,开创跨境医疗福利过河,突破深港异地结算。港大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同时也是“港澳药械通”首个试点,目前已引进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医疗器械。

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探索改革创新路径,为跨境医疗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探索更多先行示范,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实现医疗一体化。

这是深圳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圳在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深圳证券交易所时隔21年恢复了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形成了“主板+创业板”的市场格局,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也顺利上市;实施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我国境内第一宗个人破产案件已经裁定生效;率先制定了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探索促进数据要素便利流通、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成为我国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港澳涉税、规划、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获准在深圳提供服务;率先制定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等。

不同领域的种种突破背后,映照出的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改革底色。

其中尤其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21年7月,深圳审结全国“个人破产”首案,“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在经济上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深圳曾在《个人破产条例》的立法解释中称:为个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促进创新创业,为社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也是保障深圳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社会需要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让人敢于冒险,而对于冒险的后果需要有制度性的规定。深圳所形成的经验,将来可能在全国复制和推广。

“大前海”引领深港合作深化

在前海深港梦工场二期创业园,由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发起成立运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青创中心”)落地于此。

就职于青创中心的香港青年彭茵茵,去年通过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前海。她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称,竞争异常激烈,青创中心收到了500多份简历,最终录取了30来人,她通过了四轮面试才顺利入选。

据了解,青创中心下设的位于前海梦工场的孵化器,运营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入驻项目数量已经达到80家,90%以上均为港籍创业团队。“我们最大的特色是‘港人服务港人’。”彭茵茵说。

作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桥头堡”,前海早已成为了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截至今年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578家,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占比过半,梦工场融资总额超29亿元。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迎来物理扩容和制度扩容的新机遇,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展至120平方公里,并将承担“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新使命。

随着深圳机场、会展新城、海洋新城、宝安中心区、大铲湾片区等重要区域都纳入“大前海”,一方面,这将使得深圳与香港的产业对接、合作范围拓展,从金融、专业服务等行业拓展至科技、航运、空港、会展等,另一方面,前海与港澳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也将进一步深化。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港两地在“前店后厂”合作模式时期,主要侧重外循环,香港辐射深圳,而现在是深港双向辐射,如今是以前海为平台和跳板,方便香港进入内地,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更强调深港合作双向互补。

香港方面也在释放积极的合作信号。2021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北部都会区将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格局,“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这引发了“深港大都市圈”的遐想,深圳、香港更紧密的携手,被坊间称作将诞生“超级经济引擎”,也让深港两地科创协同、产业联动有了新的抓手。

深圳在近日印发的《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深港空间协调发展,全面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郑宇劼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将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不仅是从深港合作的战略层面而言,同时也可以上升到从国际供应链考虑的国家战略层面,期待未来的北部都会区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新产业片区。

改革仍在路上

无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亦或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改革与开放仍然是深圳先行和引领的最突出名片。

今年,《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单列“双改”示范板块,旗帜鲜明地把“‘双改’示范”作为首要板块,更好发挥其对全市改革的牵引推动作用,努力形成“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紧密衔接、系统推进的良好局面。

在宏大战略之下,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面临的具体挑战之一在于,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还需要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解决这些问题和短板,还得靠改革。

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百分之三十”,并规定“市政府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保证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在科技攻关上,“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以“揭榜挂帅”方式,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主动布局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在诸多经济观察人士看来,深圳的创新,靠的是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积极性,深圳要在新发展格局中,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必须要继续发挥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作用。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深圳如何进一步打造宽松的营商环境,继续为民营企业营造“闯”和“创”的氛围,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今年4月,深圳印发了《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个领域的任务内容,并明确了要在今年落地实施的首批200项具体改革事项。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浚介绍,“针对我市企业反映强烈的诉求和期盼,聚焦强化要素新供给、对接国际新规则、培育优质新主体三大主攻方向,提出99项‘自选动作’改革任务,确保把深圳‘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落实到位。”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看来,正是因为深圳在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方面颇为突出,才带来了全球“创新之都”的地位。深圳要继续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争取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先行示范。

(作者:陈崎 编辑:元劳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