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现奥密克戎新亚型毒株,为何其传播性令人担忧?

21新健康魏笑 2022-05-17 22:25

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型毒株相比,BA.2.12.1亚型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一些研究表明BA.2.12.1的传播率比BA.2快23%至2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深圳报道 5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报告了我国首例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毒株“BA.2.12.1”的境外输入病例。

5月17日,菲律宾卫生部证实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BA.2.12.1已在菲律宾出现本土传播。目前,菲律宾当地卫生部门共发现17例感染BA.2.12.1毒株的病例。

据悉,BA.2.12.1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的后代。5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密切监测亚型BA.2.12.1。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型毒株相比,BA.2.12.1亚型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一些研究表明BA.2.12.1的传播率比BA.2快23%至27%。BA.2.12.1亚型传播非常迅速,导致美国许多地区重新流行,至少有17个国家报告了病例。

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病毒存在就是为了复制,只要复制,随机变异是基本规律。未来是会往传染性更强、毒性更强的方向变异,还是更弱、更微毒的方向变异都是未知的。”

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区域不断突变给疫苗和药物研发带来挑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谢晓亮团队研究显示,与BA.2亚型毒株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强,尤其是对BA.1毒株感染康复者的血清逃逸十分显著。

对此,卢洪洲认为,今后如果实现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与传播的能刺激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通用核酸疫苗与多肽疫苗的广泛性接种,加上自助式鼻喷疫苗常规接种,可构建有效的免疫屏障。

BA.2.12.1变异株免疫逃逸或增强

5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报告了我国首例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毒株“BA.2.12.1”的境外输入病例的具体情况。

2022年4月23日,一架从肯尼亚内罗毕起飞的国际航班KQ880抵达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国际机场。所有旅客均被转移至隔离酒店进行14天常规医学观察和常规核酸检测。

其中一名患者,27岁,中国男性,于2022年4月27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该患者有完整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并且在过去14天内没有接触过其他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后,他被转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2022年4月30日,使用Illumina MiniSeq平台对患者的鼻拭子样本进行测序,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患者感染了奥密克戎亚型毒株BA.2.12.1。在刺突基因上共检测到33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L452Q和S704L为BA.2.12.1亚谱系的关键位点。该序列已提交给国家基因组数据中心。

2022年5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密切监测亚型BA.2.12.1。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型毒株相比,BA.2.12.1亚型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一些研究表明BA.2.12.1的传播率比BA.2快23%至27%。亚变异传播非常迅速,导致美国许多地区重新流行,至少有17个国家报告了病例。

BA.2.12.1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的后代,目前正在美国迅速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的一周,BA.2.12.1亚型毒株导致的感染病例已占全美确诊病例总数的近30%。在美国东北部一些区域,BA.2.12.1已超过BA.2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面对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据参考消息报道,一名美国政府高官5月6日说,如果国会不为开展疫苗接种和病毒检测拨发新资金的话,白宫当前就要为今年秋冬季出现一波可能导致多达1亿美国人感染的新冠疫情做准备。

上述预估染疫人数是根据美国政府咨询的外部专家所给出的一系列模型,最后得出的中位数。这意味着,届时感染新冠病毒的美国人也可能远高于此——特别是在出现新的重要变异毒株的情况下。

为何BA.2.12.1亚型的传播速度这么快?关键在于其变异的位点。BA.2.12.1是BA.2变异株的下一代。相比起BA.2变异株,BA.2.12.1出现了两个新的突变——L452Q和S704L,其中最关键的是L452Q。

L452Q位于新冠病毒S蛋白的RBD(受体结合域),这是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ACE2受体结合的位置。德尔塔变异株有一个发生在同一位置的突变L452R,正是这一关键变异提高了德尔塔毒株侵入细胞的能力,使得它的传染性增强,且增加了免疫逃逸能力。

L452Q也可能具备相同的作用,使得BA.2.12.1更容易发生突破性感染。此外,在南非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4与BA.5。这两个亚型同样存在L452突变,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

5月2日,谢晓亮团队在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研究发现,上述3种新亚型毒株都具有刺突蛋白上的L452突变,可以逃避由BA.1亚变体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另外,与BA.2亚型毒株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血清的免疫逃逸也有所增强。

面对病毒不断变异如何升级防控?

卢洪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新冠肺炎病毒还在持续变异当中,且变异方向十分随机。“病毒存在就是为了复制,只要复制,随机变异是基本规律。未来会往传染性更强、毒性更强的方向变异,还是更弱、更微毒的方向变异都是未知的。”

对病毒变异的方向,卢洪洲表达出担心,“已经有29种野生动物可被新冠病毒感染。野生动物感染后,变异后的病毒又重新传回给人类,毒性和传染性都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新的变异病毒极有可能导致再一次的大流行。”

为何奥密克戎毒株会不断进化变异?世卫组织专家指出,奥密克戎的基因多样化表明新冠病毒持续面临自然选择压力,企图适应其宿主和环境。

据悉,目前新冠病毒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刺突蛋白区域,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关键。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并侵入人体。新冠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重要抗体也都是附着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与ACE2结合的位点上,才能起到中和病毒的作用。

卢洪洲表示,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免疫选择压力下具有很强适应和进化能力,自然感染和传播过程中其刺突(S)蛋白出现的碱基突变、缺失、插入能够显著增强其免疫逃逸能力。“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新出现的突变株能够逃逸疫苗接种或者自然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反应相关的报道。”

世卫组织指出,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上有26至32个突变,其中一些与体液免疫逃逸潜力和更高传播性有关。

因此,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区域不断突变给疫苗和药物研发带来挑战。谢晓亮团队研究显示,与BA.2亚型毒株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强,尤其是对BA.1毒株感染康复者的血清逃逸十分显著。

结构生物学家王年爽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尽管人类在新冠暴发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时间研发出了有效疫苗。该病毒未来应该会一直突变下去,这是它本身特点决定的。至少就目前的科技来讲,无法实现彻底铲除新冠肺炎病毒。未来的流行应该会像流感一样,流行的病毒株不断变化,疫苗也相对应的持续更新。

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国疫情防控仍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5月16日,求是网刊发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文章《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坚决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文章称,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

文章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无症状感染者多,对防控工作和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期防控能力要提级强化。仍然要在早发现、早收治隔离上下功夫。疫情发现关口再前移,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每周定期检测,重点人群加大检测频次。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以可移动检测力量为重点,加强公共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第三方实验室建设。在采样人员调配上尽量不要挤占日常医疗资源,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主要保障日常疾病诊疗。收治隔离能力再加强,提前规划准备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永久性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把防控的人力物质资源备足备齐,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启用。

疫苗接种和科研攻关要继续推进。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密切跟踪研判对疫苗、检测试剂、治疗药物的影响,加快推进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临床研究和审批上市。及时把握国际新的疫情形势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老年人为重点,有序推进疫苗同源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坚持中西医并重,同质化规范化治疗,科学使用小分子药物,提高救治水平。

而4月2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于同日分别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

目前,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序贯临床试验5月9日在中国湖南省启动。这是继5月1日中国生物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在浙江杭州启动空白人群接种后,首次在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开展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序贯临床研究。

据悉,本次临床研究计划入组4,000多人,将评价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同时观察未来最佳的免疫程序和剂次,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针对奥密克戎株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

(作者:魏笑 编辑:徐旭)

魏笑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长期关注医疗医药健康领域,体育领域。常驻深圳,欢迎交流。(微信号:1771024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