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 |陆铭: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着力点,畅通双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陆铭
2022-05-20 13:38

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商务部、市场总局解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在过去的40余年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在国内市场化和在国际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外贸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量质齐升。

这个过程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尽管当前全球化面临一些困难,国内市场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体制和观念的障碍,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没有改变,未来也必将沿着更高水平的开放方向,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加入下一阶段全球化进程,畅通国际大循环。

当前,社会各界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分割开对立起来。实际上,应该充分看到,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是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的。

首先,从国际大循环来看,中国若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进一步加入全球经贸体系,包括服务贸易体系,仍然可以借助国际大循环来发展国内经济。尤其是要借助于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互补性,更多地获取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用以提升国内产业的水平。

在新兴领域,例如数字经济、互联网+等产业,中国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在一些领域已经占据了国际前沿。在这些领域,它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组合,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是以国家和国家之间来进行合作,而是由来自全世界的聪明大脑共同进行研发。因此,中国也应该借助国际大循环,加入到这样的知识共创过程中,并以此保持在一些新兴领域的先进水平,进一步带动国内产业向世界前沿冲击。

其次,从国内大循环来看,如果国内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可以畅通循环,降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成本,那么就能在整体上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些具有比较好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的沿海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工资上涨和地价较高的现象。若能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在生产要素上借助价格机制,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和建设用地指标等资源,在优势地区进行集聚,那么就有助于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避免一些产业过早地从国内转移至周边其他国家,形成对中国产业的替代。

即使是在农业方面,当前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价格竞争力,其中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城乡间的劳动力仍未畅通循环,使得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的劳动力仍然过多,这不利于中国农业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不利于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当前中国农业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和高进口的现象。

如果可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就能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均土地资源,推动农业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由此减少中国对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依赖。

可以看到,中央对于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具有强大和坚定的决心。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中宣部本次关于“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的发布会,也意在凝聚共识。 

加快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当前存在一些体制和观点的堵点,尤其需要在观念上纠正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全国各地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将我国市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大市场变成强市场的必然要求。

也要坚定信念,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方向和政策不会改变,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绝不会关上。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经受逆全球化、俄乌冲突和疫情的多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向国际国内展现出坚定的改革开放的决心。

最近,国际上有一些学者提出,全球化的时代已经终结。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通过对外发布和理论研讨,表明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决心,阐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畅通循环之间的理论联系,对于国际社会是一个坚强的回应。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者:陆铭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