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20余城核酸检测常态化,如何衡量成本与收益?

关注疫情防控尤方明 2022-05-20 15:43

在财政支出之外,政府还应在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检验速度与质量、采样点合理布局等方面作出努力,同时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全国多地铺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9日,至少有21个城市与6个省份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5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撰文指出,疫情发现关口再前移,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每周定期检测,重点人群加大检测频次。

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意在助推疫情“早发现”,避免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向居民提供,对各地财政将带来一定挑战。

如何看待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与收益?根据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等人的测算,如果在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由此带来的支出为6717.5亿元/年,约占2021年GDP的0.59%,公共财政收入的3.32%;同时,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够有效降低城市进入封控的概率或缩小封控的区域。在不断优化的防疫策略下,疫情对于2022年全年GDP的冲击可能由1.1%缩小至0.6%。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财政能力能够承担起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高额成本,但中小城市本就面临着较大财政压力,如果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能需要额外的财政工具给予支持。

许光建指出,在财政支出之外,政府还应在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检验速度与质量、采样点合理布局等方面作出努力,同时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

21城+6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哨点监测与频度高、覆盖面广的区域核酸检测相结合,能够有效预防及控制规模性疫情。”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5月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只要能够落实“四早”,就可以有效避免全域静态管理。而抗原筛查+核酸检测诊断的有效组合是“早发现”的重要手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9日,至少有深圳、福州、无锡、苏州、盐城、合肥、马鞍山、芜湖、六安、淮南、淮北、杭州、义乌、宁波、绍兴、沈阳、大连、本溪、郑州、长春、保定等21个城市与江西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山西省6个省份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次不一,从杭州的48小时一检到郑州城区的每月一次全员检测不等。

辽宁大连则倡导家庭内共同居住人在一周内不同时间错时进行核酸检测,周二对男性市民采样检测、周四对女性市民采样检测,周六均可采样检测。

各地相继出台措施,确保居民应检尽检。如在江西省、安徽合肥、辽宁大连、湖北武汉等地,居民如无故不按规定频次进行检测,健康码将被赋“灰码”或使用受限,影响正常出行。更多地方则要求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出示2日至7日时限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530”采样圈加码布局

为进一步便利民众参与核酸检测,多地正在推进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要求被进一步细化为“步行15分钟内到达采样点,排队等候不超过30分钟”,即所谓的“1530”。

在5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检测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提高了监测预警的灵敏度,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与疫情的及时控制。

郭燕红重点肯定了杭州、深圳两地的工作。

截至5月18日,杭州市在社区、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1万个便民采样点,近48小时采样1195.1万人次。按照杭州市常住人口1220.4万人计算,约每1200人便设置一个采样点。

杭州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几乎每路过一个社区都能看到采样点,其所在社区的采样点开放至晚上9点,下班后依然能进行检测。

深圳方面,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信息,目前全市出行、通勤等均执行72小时核酸检测记录,市民核酸检测需求仍处于高位,日均检测量在800-1000万人次。5月份以来,全市日均设置3500个采样点。

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介绍,在高峰时期,全市便民核酸检测点可达到近7000个。

这也说明,采样点位的设置是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的。据记者了解,在全国第一个推出采样点管理规范的无锡,2634个采样小屋已然建设完成,但每日正式运作的数量保持在800—1000个左右,将根据区域人流特点优化开放点位与开放时段。

关于采样点的布局点位,许光建表示,应该根据各区域功能定位、人口分布等特点科学部署,在不破坏原有场所设施及功能的基础上,达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纵观各地发布的规定,社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出口、大型商超等人流密集场所将成为设置重点。一位地方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赋能的城市治理平台与实地调研走访,常态化采样点选址工作进行顺利。

采样亭与医护人员需求强烈

同时,采样点的硬件需求亦在提升。在临时搭建的采样点之外,各地也正加码布局采样亭、采样小屋等设施。根据无锡发布的管理规范,应当优先采用有高效空气过滤系统的正压小屋,内置固定式紫外线灯、冷热空调,按需配备冷藏设施。

在郑州、北京等地的街头,移动安全采样工作站几乎随处可见。研制方海尔生物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工作站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可移动、部署快捷高效、能够满足社区以及大规模采样需求;其二,通过正压新风系统、高效过滤系统、智慧消杀系统等设计,可以让医护人员不需要穿防护服,安全、舒适、便捷采样;其三,可以满足核酸采样流程的规范化,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在采样工作站前排队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根据型号和等级的不同,工作站可划分为两类。其中多人型号可满足2-4人采样、登采一体,约4-5平方米;单人型号约3平方米。目前,产品已在31个省区市,500多个区县,5000余个医院、疾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人员密集区域应用。海尔生物正在成都、郑州、青岛等地增加产能,完成工作站全国布局。

人员队伍建设则是另一大挑战。在采样方面,根据无锡规定,每间采样小屋应配备1-2名采样人员和1名信息登记人员,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安保人员或志愿者等,负责测温核码、一米线管理、提醒引导分流受检人群等工作。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郭燕红表示,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需要进一步扩大采样人员队伍。各地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在现有的医师和护士之外,鼓励具有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经过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培训参加核酸采样工作。此外,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答疑解惑等服务保障工作可以由一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负责。

谭晓东向记者表示,在应急状态下,许多非检验科的医护人员也投身于采样工作,对于日常的诊疗造成了影响。进入常态化阶段,可动员社会上潜在的医疗卫生资源,如退休医护、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等支持采样工作。

而从事检验工作则门槛相对较高,只有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人员上岗证》的卫生技术人员方可胜任。一位地方卫健系统官员告诉记者,其所在地的检测能力一般不能满足辖区内全员检测的需求,通常是由上级政府统筹其他地区、公共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第三方实验室等力量予以驰援。

各地也在加紧人员培训。如河南定下了2022年底前全省完成培训取证5万人以上的目标。其中,核酸采样培训取证2万人以上,核酸检测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环境与物品消毒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

专家:对中小城市提供额外财政支持

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向居民提供,涉及检测项目、采样点设置、人工招募等环节,对各地财政将带来一定挑战。

检测项目方面,自4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以来,各省相继下调核酸检测项目费用。单人单检最低价出现在江西,为每人份不超过18元;多人混检最低价为辽宁的每人份不超过3.2元。

记者从多方信源证实,上述价格为检测项目价格的“天花板”。政府在购买检测服务时,无论各环节的人力物力成本多少,均是按照核定报价*人头的标准实行打包支付。

“根据4月29日公布的广东18省联盟检测试剂耗材集采中选结果,组套最低中标价格为5.8元/人份,检测试剂更是低至3.2元/人份。我个人认为单人单检的项目费用还存在下降空间,15元可能是底线。”一位熟悉IVD行业的医药分析师告诉记者。

在采样点设置方面,政府公开招标文件显示,采样亭等设施的单价多在2-5万元区间。但采样点费用并非全由政府财政承担,如在无锡市,采样小屋既有政府投资建设,又有政企合作,部分产业工人集中的开发区等地方,则由企业自行出资。

坐落在无锡市的核酸采样小屋。 受访者供图

“采购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亦有部分企业购买后捐赠给医疗机构、疾控等单位。”海尔生物负责人说。

在人工成本方面,通过动员机关干部下沉采样点、发动志愿者、服务外包等形式,政府可减免部分支出,但亦有地方正在招聘采样人员。如在近日,江西贵溪、广昌、弋阳三地政府以劳务派遣形式面向社会招聘采样人员,要求报名人员具备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岗位待遇在年薪5万元左右。

“尽管是劳务派遣形式,但其待遇也由政府财政负担。”前述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说。

在采样量激增的同时,检测能力的提升颇为关键。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截至3月底,全国第三方实验室超过820家,总检测能力1300万管/天。而我国单日检测能力为5700万管/天,换言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仍是检测工作的主要力量。

一位公立医院院长向记者介绍,若要满足25万人次/日的检测需求,一个PCR实验室的投资一般在300万至500万元(不含房屋成本)。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等人对检测项目与采样点设置成本进行了测算。如果在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由此带来的支出为6717.5亿元/年,约占2021年GDP的0.59%,公共财政收入的3.32%。

上述数据,是在各地分类施策进行检测的前提下测算得出的。其中,高风险区24小时/次,单人单管;中风险区48小时/次,单人单管+混检;低风险区5天/次,混检。

5月17日,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瑾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是不低的,但与定点式、高强度的封控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相比,这个成本要小得多。大规模的封控会导致经济出现问题,社会面的稳定也会出现问题,这是没法用经济成本来计算的。

陶川等人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够有效降低城市进入封控的概率或缩小封控的区域。在不断优化的防疫策略下,疫情对于2022年全年GDP的冲击可能由1.1%缩小至0.6%。

前述卫健系统官员表示,政府购买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是各级财政必不可少的支出,但基于其所在地的疫情形势与财政状况,总体而言还是可承担的。关键是不搞“大水漫灌”,避免动辄全员核酸。

在许光建看来,中小城市的财政能力不能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本就面临着较大财政压力。如果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能需要额外的财政工具给予支持。具体而言,要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运用好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进一步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许光建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对于政府的考验不止于财政。首先,应对属地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扩充采样与检测队伍。

其次,针对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对属地核酸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联合不同部门建立核酸检测质量监管工作机制。

再次,应强化“健康码”等系统的运维管理,不断提升系统稳定性,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系统崩溃等原因导致群众出行不便。

另外,在合理布局采样点的同时,针对孕妇、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采取上门采样服务。

最后,各地亦应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不应因核酸检测价格持续走低而过度检测。

谭晓东表示,在经济发达、人口活跃地区,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当本土发生疫情时,通过两天一次的区域核酸检测可以尽快找出社会面隐匿的传播链条。当本土未发生疫情时,三至四天一次的区域核酸检测能够起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作者:尤方明 编辑:李博)

尤方明

政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