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印度经济下一步

人文郑磊 2022-05-21 05:00

近日,国内翻译引进了印度央行前行长比马尔·珈兰新著《印度经济史》,讨论了印度经济改革的得与失。书的后半部补充了印度近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者从内部专家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

1980年代是印度改革开放的第四个阶段,作者称作“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十年”。当时经济衰退非常严重,国民收入下降了近5%,用电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物价却上涨了21.4%。印度提出,在六五规划期间重振经济,坚持走自力更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印度采用加快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全国各地建立平价商店网络,以合理价格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商品,向1500万印度农户提供援助,推行农村就业方案、无土地人口农村就业保障和失业者自谋职业计划,每年为3-4亿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印度还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基本消费品的消费税,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1987年印度旱灾,政府开仓放粮,并允许相关贸易机构灵活办理粮食进出口业务。印度在这期间还大幅缩减了企业税负,使得企业所得税降到了25%以下,对落后地区的出口和旅游利润免税。印度在这十年间实现了连续七年工业生产综合指数8.5%的平均增长率。

1990年代初,由于印度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失误,加上国际上的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事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印度的长期投资环境。尽管1991年印度货币供应增加了近20%,许多行业仍面临需求问题。大量工业企业选择将资金主要投放在节能、出口等不依赖国内需求的领域,政府取消了不少阻碍生产和投资的政策,许多公司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了稳定宏观经济,政府减少了贷款,进一步强调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以保持经济增长。尽管也需要保护国内设备行业,但政府仍然开始不断降低进口生产设备的关税,同时还放宽了基础设施和电力部门的私人投资。

20世纪90年代,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转向了更加市场化的发展战略。伴随发展范式的改变,印度认识到建设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实现市场自由化的基本保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以此引领并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成为共识。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作者指出,印度应继续加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信息披露和问责制。印度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水平仍然过高,可以通过放宽公众持股比例的上限,让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1990年代的改革开放,提升了印度企业的竞争力。作者认为必须打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政策环境。为此,他提出印度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对基础设施投资需要给予优先扶持,积极引入私人投资;最后是建设民生保障设施,改善民生水平。

进入21世纪,印度的外汇储备已经大幅增加,政府不断提高金融体系和政府的透明度,以使投资者更加安心。同时,印度在2005年还出台了《知情权法案》。但是,印度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司法过程的复杂流程,提高效率。

但是,印度在提供最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行动仍不充足,体现出印度官僚体制的顽疾。作者认为印度政府机关的职能一直在退化。作者指出,印度应通过公务员考试,公平选拔政府官员,向各邦下放专属的经济权力,并加强对政府机构进行问责,加强对公务人员工作表现和职业道德的监督问责等。

印度具有人口优势,但是人口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印度贫困人口基数大,需要大幅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经费,近年来这项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6%左右。作者建议对穷困家庭发放代金券,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提高公共服务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国际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对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较高,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并要求这些组织定期进行财务和业绩审计,并对外公布。印度新政府2019年开始执政,宣布改善经商便利度,作者建议印度政府继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和国家治理改革,进一步推出简政放权举措,以激发市场活力。

(作者:郑磊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