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47期)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挑战;中欧对话释放联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信号;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

21低碳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王彤烨 2022-05-23 17:13

本期看点: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挑战;中欧对话释放联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信号;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均超3亿千瓦,保...

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挑战;中欧对话释放联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信号;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均超3亿千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挑战

5月20日,第八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携手共促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由中国主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金砖国家生态环境合作已成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百年变局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黄润秋指出,金砖国家生态环境合作潜力巨大,应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协同配合,共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推动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美好未来。中方倡议共同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上的沟通协调。深化务实合作,在环境可持续城市伙伴关系倡议、环保科技交流合作等领域,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模式。引领绿色低碳技术革新,深化金砖国家绿色技术分享交流与推广应用,为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贡献生态环保解决方案。

会议期间,金砖各国就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合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八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强调加速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性,表达金砖国家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识和愿景,提出金砖国家要加强政策对话,开展联合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好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面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遭遇的挑战,金砖国家就加强相关合作达成共识。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中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这些方面可以与金砖国家加强合作交流。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分享、应用与合作方面,金砖国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2、中欧对话释放联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信号

5月16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欧盟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进行视频对话,双方围绕各自气候行动最新进展、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取得成功、加强中欧双边环境与气候务实合作等共同关心的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中方指出,自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中国正科学有序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落实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双碳”支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部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已正式出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和切实行动。

中方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需平衡发展与安全、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在确保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气候行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方愿与欧方加强合作,以务实行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推动COP27聚焦承诺落实,全面平衡推进适应、资金等议题取得实质进展,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欧方赞赏中国坚定不移应对气候变化,介绍了欧方近期在可再生能源、碳市场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表示愿与中方加强对话合作,释放中欧双方联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信号,增进气候多边进程中的互信与合作,共同推动COP27取得成功。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将在埃及举办,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次盛会。去年中欧就气候变化议题进行了多次对话,而且在去年召开的COP26上,各国政府同意有必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但发达国家的有关承诺一直未能兑现。此外,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明年初将落地,中国生态环境部去年曾明确表示,碳边境调节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单边措施,无原则地把气候问题扩大到贸易领域,既违反WTO规则,冲击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严重损害国际社会互信和经济增长前景,也不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要求。

3、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

国务院日前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对主要任务作出系统部署。《纲要》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

《纲要》提出,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按照有关规划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

《纲要》还提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强化气候承载力评估,建立气候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在重点区域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和智能决策能力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动态跟踪研究。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发布制度。

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研究加快相关监测网建设。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对全国可利用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进行全面勘查评价。研究建设气候资源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探索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郑州暴雨事件过后,国家层面加强对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在气候变化风险之下,加强城市气象灾害检测预警,成为城市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点。此外,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需要对风能、太阳能的家底有所掌握,因此开展相关开发资源量评估,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也有利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4、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均超3亿千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5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4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4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1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3.6%。

1-4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176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1小时。其中,火电141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51小时;核电244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小时;风电778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5小时。

1-4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173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太阳能发电290亿元,同比增长204.1%。电网工程完成投资893亿元,同比增长4.7%。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的背景下,风、光发电装机容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其在发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的同时,电网改造等电力体系改革也需加速,以适应新能源间歇性、不稳定的特性。

5、6家企业或回收家电近1700万台,海尔600万台、格力512万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为畅通和优化家电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利用渠道,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推动落实《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发改产业﹝2021﹞1102号),经各地报送和专家组评估,确定6家开展2022年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企业。

6家企业包括海尔、格力、TCL、长虹、美的、海信,目标回收量共1696万台。其中,海尔目标回收量合计最高,为600万台,电冰箱、洗衣机回收量最高,分别为220万台、215万台;格力回收量合计512万台,电视机回收量最高,达290万台;TCL回收量合计441万台,空调回收量最高,为140.2万台;长虹回收量合计85万台;美的回收量合计40万台;海信回收量合计18万台。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有关企业目标责任制行动工作进展,按计划统计回收目标完成情况,委托专家组进行验收评估,适时予以公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研究过家电生产企业回收工作,此次敲定海尔等6家主要家电企业回收目标量,其中海尔、格力、TCL加起来占绝大部分份额。家电回收的一大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家电更新也可以带动消费。不过,在此过程中应防止为了拉动消费而盲目推动家电回收,从而加大能耗和浪费。

6、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批准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这是该局批准筹建的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成立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内蒙古),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煤水电气油热等能耗数据在线监测分析,建立了标准化碳计量实验室,具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森林草原碳汇量分析等能力。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将通过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加强碳计量人才培养,搭建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的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发挥计量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介绍,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是推动计量更好融入国家、地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为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提供支撑。依托该研究院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能够发挥内蒙古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引导全国各地计量技术机构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计量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7、广西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提高公众主动保护与参与意识,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战略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构建广西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3%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33%,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90%和89.4%,珠江水系西江流域(广西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所改善,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

到2035年,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形成统一有序的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广西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质量状况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6%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湿地保护率达到34%,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以上,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珠江水系西江流域(广西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显著改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对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加强制度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8、全国碳市场挂交易周成交量创新低,碳价近期无变化

5月16日-2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200,050吨,总成交额12,202,90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50吨,周成交额2,900.00元,最高成交价58.0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5月20日收盘价为58.00元/吨,与5月13日收盘价持平。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200,000吨,周成交额12,200,000.00元。截至5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585,289吨,累计成交额8,355,763,954.02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继4月中旬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周成交量降至90吨后,上周又创新低,仅为50吨。碳价也继续保持不变,从五一之后就一直维持在58元/吨左右,少有变化。在五一之后两天超高交易量之后,碳市场成交量又转头向下,在低成交量之下碳价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变化。

二、绿色金融周报

1、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预计下半年开业

日前,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拟注册在三亚市。目前筹建团队正在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不同于已设立的各地方区域碳市场试点以及全国碳市场,海碳中心锚定争取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致力于在我国本土建设国际化的碳市场。

据了解,海碳中心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碳市场和国内外碳市场的交汇连接点。此外,设立海碳中心将促进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争取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海碳中心是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将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金融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同时也是落实海南自贸港战略的重要平台,将带动绿色产业向海南集聚式发展,并构建起面向广大居民的碳普惠交易体系。

2、百度发布ESG报告:176个智能红绿灯减碳超2万吨

5月16日,百度发布《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从公司治理、人才发展、数据安全与隐私、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等角度展现过去一年公司在ESG领域的实践成果:年均拦截各类恶意信息560亿次;176个智能红绿灯减碳超2万吨;培养AI人才超过100万;百度女性员工占比39.3%;百度慈善捐款总额达2.21亿元;绿证采买量达50万千万时。

报告显示,百度在2021年公布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个方面,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2021年8月,百度成功定价发行首笔10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进一步提高百度在中国运营的环境绩效和社会影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互联网公司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与ESG管理体系,可全方位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此外,随着ESG逐渐成为企业判断标准的主流,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主题,将从市场、规模和资本,转向更深层次的企业社会价值,并能够推动ESG在产业层面的发展。

3、香港首推全球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

香港特区政府首次推出的以“拥抱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零售绿色债券成功发行。5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债券的认购及配发结果。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网站显示,这批绿色债券于4月26日起正式接受市民认购,并于5月6日下午截止。初步结果显示,认购金额约为328亿港元,是目标发行额的2.2倍,认购人数为49.3万人。作为全球至今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香港特区政府此次推出零售绿色债券的最终发行额为200亿港元,并将于5月18日发行,5月1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可于二手市场买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全球至今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推出绿色零售债券除了为市民提供一个回报稳定的绿色投资选择,并继续推动本地零售债券市场的发展外,亦可扩大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产品种类,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区内以至国际首要绿色金融枢纽的地位。

4、汇丰首推50亿美元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

5月17日,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汇丰宣布推出市场上首支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在未来18个月内为区内企业推动低碳减排提供50亿美元(约339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支持,助力“双碳”目标在大湾区的落实。本次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将采纳汇丰集团的绿色信贷标准,面向区内所有规模的企业,通过丰富多样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其实现低碳减排目标提供支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推出的专项信贷基金将重点支持区内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通过绿色贷款、绿色贸易融资等金融解决方案以及专属审批通道、ESG咨询培训等服务,为大湾区企业实现低碳减排目标提供支持。

5、王府井集团认购761吨碳普惠项目CCER

5月13日,王府井集团认购761吨企业用户践行绿色行为的自愿减排量(该减排量由绿普惠云提供量化和记录服务),用于抵消2022年4月15日至2022年5月8日人民甄选·王府井聚国潮“绿动生活计划”中,线下消费者出行部分所产生的761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部分碳中和。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企业通过大型活动,推动公众践行绿色消费和绿色低碳行动的目标,也为今后政府和企业开展大型活动、自身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初步经验范式。据了解,绿普惠云通过量化企业用户的减排行为,帮助形成个人和企业的碳账本,形成个人和企业的碳资产,目前已累计带动减排用户300多万,产生减排量3万余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次基于绿普惠云记录的碳普惠减排量,交易意义重大,是碳普惠减排量用于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有益探索和落地实践,也是碳普惠机制和绿色消费的创新实践,为未来大型活动和政府开展碳普惠制全民低碳行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撰稿: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王彤烨

统筹策划:李博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王彤烨 编辑:李博)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