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热词|国经中心刘向东:围绕“五条链”培育协同新优势,推动大湾区制度型开放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彭敏静 2022-05-25 14:1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广州报道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纵深推进“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

如何理解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在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促进合作中的作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的背景下,广东应该如何深化粤港澳合作,携手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5月24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文简称:南方财经)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刘向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发挥制度互补优势,主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人才链五个链条培育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新优势。“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战略叠加,今后将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通关便利化、规则衔接、创新要素流通、优化民生保障,放大制度融合带来的红利,使政策叠加“乘数效应”能更好辐射到整个大湾区乃至全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受访者供图)

扎实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

南方财经:你如何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在“软硬联通”方面的成效?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升?

刘向东:硬联通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提速。一些重大跨境基建工程基本上已完工或接近完工,比如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以及深中通道等。同时,粤港澳三地的机场扩建和功能布局也在持续优化,高铁轨道和口岸建设相继落地和启用,基本形成了大湾区的跨海跨江便捷通道群及航运航空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网络,稳步推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构建,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更加便利。

软联通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的联通以及相关制度规则的协同互认。大湾区在一些规则机制对接上已取得了一定突破,包括通关便利化、实施“一地两检”安排、“湾区通办”等软联接,也有效促进商事服务、身份认证、通讯资费、信用信息、电子支付等领域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政策互通,使大湾区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和无缝对接,包括三地扩大了大湾区内专业资格互认的范围。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打造了一些综合性的开放平台,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两个合作区明确要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加快建立粤港澳联通、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制。此外,还提出在跨区域行政协调机制方面,共同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共同协商推动制造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财政金融政策、环境友好政策理解互认和统一化。

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软硬联通水平,既要在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推进共建共享,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还要在身份认同、通识教育、人才培训、节能减碳等领域深化软联通合作,以及探索一些社会治理方面的新模式。

南方财经:广东提出扎实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该如何释放“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战略叠加的“乘数效应”?

刘向东: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平台。横琴方案提出贸易、投资、资金进出、人员流动、车辆运输、数据流动“六个自由”,其中允许“率先在改革开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前海方案明确提出“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等,其实是从更顶层的制度和角度实现规则对接和探索。扎实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探索规则规制标准等软对接,通过先行先试寻得相关突破,从而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探索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何突出制度型开放?如何探索?

刘向东: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新阶段,开放内容和程度已拓展到“深水区”,特别到了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时候,即从以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为核心,转向以规则的对标、修订与互鉴、推广、兼容、衔接为核心。这意味着既要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更要吸收借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且经历实践的长期检验的国际通行规则,使国内统一大市场规则更加“接轨”国际先进规则。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利用独特的制度综合优势,可以率先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经贸规则,探索包括产业政策相关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竞争中性规则、知识产权、市场经济导向等规则对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制度型开放方面,大湾区是有先天的便利条件的,可利用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及三种货币的便利,在外贸、外资、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和风险压力测试,逐步探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好规则。

探索统一大市场最佳实践样本

南方财经:为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三地特别是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

刘向东: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连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可充分发挥制度互补的优势,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人才链五个链条培育互利合作协同发展新优势,重点在于全面提升科创能力,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各项专业服务走在国际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之间需要增强互利合作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比如,在建设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平台、挖潜城市间创新合作潜力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之间有各自创新资源优势,可以实现创新与产业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创合作高水平发展。比如,大湾区可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创新基因的不同,通过优化城市间创新链分工,可以实现科创走廊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根据“十四五”规划,各地有其发展侧重点,如粤港澳大湾区东线有高端电子信息,西线有先进装备制造、沿海新材料产业,环珠江口还有生物医药等,集聚国内外资源深耕这些领域,将有助于大湾区实现新兴产业的再度跃升,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

再如,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香港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与大湾区内地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基地开展产业链互补发展,重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金融科技、健康与医疗科技等领域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又如,澳门可以发挥在中医药、芯片技术、物联网等方面的基础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互补互利合作,有效解决自身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还能实现适度多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和科创引擎。这些各自的优势可以充分挖潜出来,推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互补性合作,尤其在基础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等方面发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此外,大湾区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和科创走廊,通过搭建专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带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参与中外科技伙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全面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

南方财经: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能承担怎样的探索?

刘向东:广东可以通过整合内地九市,形成一个区域性统一大市场,一方面探索国内区域市场的一体化方案,推动各城市在商品和服务以及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市场规则规制标准方面形成共识,并通过CEPA等制度安排,借鉴港澳积累的先进制度成果,逐步与港澳进行衔接对接,积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之上,再向内地各方向辐射扩散,比如探讨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实现互联互通,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大市场。

在国内市场规则趋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制度型开放和试验创新,逐步与国际通行的先进规则接轨,如利用RCEP规则对接东盟等更大的世界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创新和规则升级积累经验,提供最佳实践的样本。

在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将积极发挥先行者作用,尤其借用两种制度之利,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实现统一大市场规则规制标准互认趋同,包括探索制定内地的统一大市场制度规则,然后再拓展到粤港澳三地,实现国际通行先进市场规则的对接衔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畅通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彭敏静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