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钟钰
2022-05-26 00:03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在近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现象的抬头,更加凸显了维护粮食安全的紧迫性。

一是价格达到历史高位。2022年3月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70.1点,创该指数编制以来最高纪录。特别是一些中东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是粮食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传统上就高度依赖粮食进口、自身粮食安全水平十分脆弱的国家,比如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等国正面临粮食短缺威胁或已出现粮食短缺问题。尽管在4月份,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小幅回落,但同比仍高出36.4点(29.8%),不足以改善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价格条件。购买力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饥饿人数增加,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特别提及,有可能导致上千万人身陷贫困甚至困于饥荒。

二是全球粮食产量减少。相关统计显示,2022/2023年,全球小麦播种面积同比减少142万公顷,其中乌克兰小麦减少占大头。根据相关预测,2022/2023年,全球小麦产量约7.75亿吨,同比减少446万吨。乌克兰农业部预测,春耕播种面积会减少一半以上,降至约700万公顷,粮食减量的长尾效应将延续到下一年度。除了秋粮,夏粮减产已基本成定局,2021年底播种冬小麦650万公顷,能顺利收获的大约只有400万公顷。根据乌克兰农业部提供的信息,预计冲突地区的农田破坏率将达到30%。乌克兰小麦减产数量,将影响到数千万人的口粮安全。

三是国际粮食贸易量萎缩。国际贸易量与粮食产量相关,粮食减产顺势影响出口规模。但出口规模更受各国贸易政策干扰,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统计,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已有23个国家(或地区)转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受出口限制影响的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7%。例如塞尔维亚禁止出口小麦、玉米、面粉和食用油;匈牙利禁止出口所有谷物;摩尔多瓦暂停出口小麦、玉米;阿根廷叫停出口豆粕和豆油(阿根廷每年出口3000万吨豆粕)。保加利亚宣布增加粮食储备,并限制出口,直到完成计划采购。这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会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结构,市场情绪还会继续推高国际粮食价格,加剧贫困国家粮食短缺的紧张局面。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和全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粮食虽然不都是直接诱因,但受到的冲击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最后的落脚点,通常落到粮食身上。粮食是商品,但并非普通商品,更是特殊商品,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粮食危机不仅表现在价格飙升,最主要是预期不明朗,缺少有力手段与措施,进一步加剧人们担忧。在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面前,各国很难独善其身,只有携起手来、通力合作,才能把损害降到最低。

一是维护全球粮食贸易秩序。历次粮食事件表面,各国常用的出口限制手段并非良策,各国的应对与选择实际是一种“囚徒困境”式的博弈,不仅未实现稳定国内价格的目的,还加剧了自身国内粮食价格波动。WTO应继续推动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的规范化、透明化、程序化,完善出口限制措施的纪律安排。我国是世界有影响力和负责任的大国,正在由被动接受市场要素流动向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转变,要着力推动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优化。

二是提高全球粮食体系韧性。世界三大农业(粮食)机构FAO、WFP、IFAD应进一步联合共同开展专项行动,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功能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同时,三大农业(粮食)机构还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跨领域合作,探寻粮食增产、粮食援助、粮食技术等多领域协同合作的粮食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构建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共同体。

三是缓解粮食损耗与消除粮食浪费。在达沃斯论坛上,不少人认为解决粮食危机的另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减少浪费问题。据FAO统计,从收获到零售各环节全球粮食损失率达14%,零售、餐饮和消费环节浪费率达17%,相当于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远超过粮食不安全人口数量。联合国机构要进一步宣传《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增加共识。同时,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

(作者:钟钰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