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期以上LPR大幅下降具有多重意义

董希淼2022-05-30 14:29

本月LPR调整,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此次LPR调整传递出明显的政策信号:稳增长已经摆在更在突出的位置。

 

5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7%,与上月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4.45%,较上月下降15个基点。作为贷款定价基准的LPR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按兵不动”,5年期以上LPR以15个基点的较大步长下降,实际作用和信号意义都十分重要。下一步,货币政策还应继续加大实施力度,更好地促进稳增长、稳经济。

本月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创下了20198月LPR新机制形成以来的两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出现1年期LPR未变而5年期以上LPR下次的“非对称”调整。此前20199月、20204月、202112月,LPR已出现3次非对称调整,但都是1年期降幅大于5年期以上。本月LPR调整为第四次非对称调整,5年期以上降幅大于1年期则是第一次。二是5年期以上LPR第一次出现10个基点以上的降幅。此前的201911月、20202月、20204月、20221月,5年期以上LPR发生4次调整,除了20204月降幅为10个基点之外,其他降幅均为5个基点。本次15个基点降幅,是迄今为止的最大单月降幅。

本月LPR调整,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LPR由两部分组成,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加点,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一般而言,MLF如果未变,LPR难以变动。2019年10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利率基本保持同步调整,但也有例外。如2021年12月,MLF操作利率不变的情况下,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未变)。本月15日,央行开展1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为2.85%,与上月持平。在本月MLF操作利率未变的情况下,本月5年期以上LPR大幅下降,的确较为罕见。

但总体而言,本月LPR下降符合市场预期。第一,今年以来,央行进行一次全面降准,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的低成本资金并降低了资金成本。4月25日全面降准落地实施,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不但增加了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还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第二,央行加强存款市场监管,引导存款利率下行,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如近期央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带动4月最后一周存款利率较前一周下降10个基点。上述两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使得银行有空间减少加点,进而推动5年期以上LPR下行。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主观上有意愿压缩加点空间、降低LPR,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以此减轻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激发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1年期LPR已经较低,与1年期MLF操作利率(2.85%)的点差仅为85个基点,下降空间本已不大。这也反映出商业银行资本成本下降相对有限。而降低5年期以上LPR,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推动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提振企业恢复生产、扩大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从一季度和4月金融数据看,反映企业预期和信心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缓慢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一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3448亿元,同比仅多增148亿元4月,企业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亿元。因此,降低5年期以上LPR具有紧迫性。二是推动降低居民住房贷款负担。本月15日首套商业性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针对的是新发放贷款,存量房贷不在调整之列。而此次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大多数贷款购房者负担,激发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房贷压力减轻,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4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5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云南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增长保就业保基本民生。本月5年期以上LPR出现罕见的大幅下降,是落实政治局会议精神和总理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将有力地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降低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扩大投资、提振消费。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1年期LPR已经下降15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LPR只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大幅下降,两个期限LPR价差缩小,有助于压缩套利空间,减少长期贷款短期化等现象。

更重要的是,此次LPR调整传递出明显的政策信号:稳增长已经摆在更在突出的位置。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将运用多种增量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有一定的下调空间,政策利率、市场利率也有小幅下行的可能。总之,我国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财政政策应与货币政策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施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宏观政策应该把稳增长、稳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兼顾防风险、调结构,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董希淼 )

董希淼

资深金融研究者与从业者

董希淼,研究员,高级经济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专业硕士水平评估专家,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理财网·理财20+论坛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兼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外部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家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学术成员。2015年被授予中国银行业“年度意见领袖”称号,2018年获新金融研究贡献奖。著有《有趣的金融》、《金融科技十讲》(合著)等,主编《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系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