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专访郑永年:建设“美丽广东”既需要珠三角产业低碳转型,也需要粤北山区留住绿水青山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并强调“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围绕上述内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百川论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2022研讨会上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郑永年教授资料图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21世纪》:日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参加达沃斯论坛时提出,中国将从政策制定、能源转型、森林碳汇三方面采取行动。你认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着什么角色?
郑永年: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所以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更大。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国际公共品,因为气候治理实际上就是公共品,我们把“碳”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 public bads”,即坏的公共品,但是治理好就能变成好的公共品,所以大国要负担更大的责任。
但是这不仅仅是为了国际层面的需要,也是为了我们国内的需要。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的环保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气候问题不仅影响经济活动,也影响着老百姓的生命。所以我们本身就有很多动力去推进气候治理,而并不是国际社会给我们压力才去做的。中国在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是把这个议程一直往前推进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从产业角度来看,在推进“双碳”行动中,中国将面临哪些产业机遇?
郑永年:从国际背景来看,“双碳”战略会催生很多新的产业,各个国家都在竞争。但是各个国家都有其既得利益行业,例如以前以石化为基础的能源产业,那么现在要发展基于低碳之上的新产业,要怎么转型?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取代传统以石化为基础的产业,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既得利益者,实际上以低碳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以后,它本身也会成为既得利益。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不是要消灭既得利益,而是考虑如何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碍,使得新技术能够转换成新产业。在新能源车领域,其实欧美国家、日本等的发展比中国要艰难,因为过去传统的能源车主要还是外国的品牌,例如德国如果要淘汰旧的传统能源车,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全球各国的竞争而言,也需要看哪一个制度安排能比较有效地克服既得利益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而新能源车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实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比如广州、深圳,而且世界上尚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城市能够完全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同时我国新能源车出口规模也很大。
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制度,促成既得利益者向新的利益群体开放。原来农业经济时代里,农业就是既得利益,工业就是新利益;工业时代以后,其它新的利益产生了,工业利益也要对这些新的利益开放。现在进入后工业社会,就能源产业来说,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打造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我们应该对此有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要引领新能源标准制定
《21世纪》:你刚刚提到珠三角在新能源车领域具有产业优势。那么除此之外,你认为广东省在推进“双碳”目标方面具备哪些优势和特点?
郑永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四大湾区里最大的湾区。大湾区不仅仅跟广东的发展相关,也与整个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并且跟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经济融合度越来越高,所以它的发展边界其实是无止境的。
现在元宇宙等概念很多人在讨论,当然也有些资本在炒作,但我们也要看到低碳经济跟元宇宙、大数据未来也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新的技术一直在发明。就从用电来看,以前储存电很难,而现在也出现了集装箱式储能电站。实体经济跟虚拟经济已经分不开了,所以围绕“双碳”的创新力是无限的。
珠江三角洲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加深我们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我一直提倡要参与制定标准。在传统能源领域我们没有掌握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该领域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占据了自然垄断的状态,很难有新的挑战者能超越它们,当然它们自身也在进行技术提升和转型。而新能源领域,我们生产量很大,但是标准还比较少。所以下一步,我们应考虑能否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车的标准。
纵观世界,从英国到后来美国,都是以规则影响世界、以规则治理世界。WTO、CPTPP、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RCEP都与规则有关,所以规则非常重要,我们要做到“越大越强”而不是“大而不强”。这也符合最近中央推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统一市场就是统一标准、统一规则。中国的市场那么大,我们能不能就低碳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建立起来,先形成全国的统一的标准规则,之后走向世界。我们要考虑如何把深圳、广州的故事讲好,展现这些城市里大型公共交通都是如何由新能源车组成的,对空气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善。只有你本身的经济是绿色的,“走出去”的产品以及合作才会是绿色的。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广东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与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
郑永年:现代产业体系应当是高效的、绿色的。以前农业社会时期,是没有什么过剩产能的。几十年前,人们能看到很多黑烟从烟囱冒出来,就很“高兴”,因为那个时候能够冒黑烟、有工厂,就是现代性的象征。但现在,我们都提倡要建设无烟工厂,无污染的产业,因为这些就是现代性的象征。这也说明,“现代性”的内涵是跟着人的观念变化的。而观念为什么变化?是因为环境在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经济、生态以及人类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健康了。所以现代产业必须包含进步的意义,绝对不要认为仅能产生GDP的就是现代的,仅仅高效的也未必是现代的。污染很大但很高效的也不应当是现代产业。煤炭作为能源品量大也不贵,但是现在没有人会认为传统的煤炭业是现代产业。当然我们可以把煤炭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使得它成为现代产业。
根据各地方比较优势错位发展
《21世纪》:日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郑永年:广东要根据自己的省情和实际情况来布局,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珠三角作为产业基地,要推进技术改造,淘汰高污染的产业,往低碳经济这个方向走。另一方面,对于粤北山区来说,我觉得不必像珠三角一样发展齐全的产业,粤北山区应当更多地依托和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中国现在在建设很多的国家公园,我们可以将广东的自然保护公园更多地建设在粤北山区,要改变发展思路。
因为珠三角人口很密集,那么这些人口在休闲的时候会去哪里呢?最好就是可以吸引他们去粤北山区进行休闲活动。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个地方的禀赋条件分开来考虑经济发展的路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一定要实现高度的工业化。目前珠三角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实现了那么高程度的工业化,粤北山区就应该留一点绿水青山。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21世纪》:这其实也是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郑永年: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有些地方什么项目热就一窝蜂地都去做、不讲实际,每一个地方应该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像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它的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那么粤北等地无论怎么样去发展工业化可能都难以跟深圳相比。珠三角城市也不能简单地把淘汰的产业、污染产业转移到粤北山区,绿水青山也是很重要的。过去日本推行“雁行”模式,在本国发达以后就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在有一些人说我们内部也是“雁行”产业模式,珠三角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周边,这是错误的看法。
一个区域内、省域内要真正做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做到省统筹。国家提倡“统筹协调发展”很多年了,广东省应该也是最有条件做到统筹的省份之一。那么做好统筹,其实也就能够促进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了。共同富裕并不是说收入的绝对公平,也不应以这个维度作为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但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例如医疗教育,应该是要实现区域间公平的,要在省内统筹起来。这就叫基本的社会公平,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作者:洪晓文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