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国务院推出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卜羽勤 上海报道
5月31日,国务院对外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和保基本民生政策等六方面33项具体措施,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等。
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并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出席并回答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揽子政策措施既体现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关于全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也反映了二季度疫情反弹对宏观经济的压力。稳住经济大盘核心在于稳市场主体。六方面33项政策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扶持,可以说稳住了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经济的血脉。
要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应运而生。
国务院明确,要推动《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确保及时落实到位,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等产生更大政策效应。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努力使下半年发展有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时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目的在于稳住经济大盘,其中核心在于稳市场主体。6方面政策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扶持,可以说稳住了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经济的血脉。
比如,在财政政策上,上述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等。
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所室主任王海峰看来,一揽子政策措施既体现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关于全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也反映了二季度疫情反弹对宏观经济的压力。“应该看到,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是在全国,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对全国经济全面恢复正常,实现全年宏观经济目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他认为。
据悉,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还将会同有关方面对相关省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聚焦中小微企业痛点
小微企业在此轮疫情中受损严重。上述文件中提出通过降低用水用电用网成本、减免缓缴税费或租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其中,在政府性融资担保方面,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深入落实中央财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计划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担保费率。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对支小支农担保业务保费给予阶段性补贴等。
在政府采购方面,将面向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比例由6%—10%提高至10%—20%;将预留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由30%以上今年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非预留项目要给予小微企业评审优惠,增加中小企业合同规模等。
谈及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王海峰认为,这体现了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重视和关心,也反映了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在“六稳”和“六保”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要把中央的相关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体现责任和担当。中小微企业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把自己的短板补上补好,才有可能利用好政策红利,化危为机,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据徐晓兰透露,本周将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构建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组织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加大整治涉企乱收费、清理拖欠账款等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
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
值得关注的是,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此次稳投资的重要抓手。
文件指出,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22年新增支持5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开发模式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等。
“基础设施投资受政策影响最为直接,溢出效应也最明显。”王海峰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社会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需求。如何用政府投资来撬动民间投资,在不大幅增加地方债务负担情况下,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是地方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是增加有效投资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不同地区的短板,避免基础设施制约后期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注意的是,白明补充道,基础设施投资虽然能带动很多就业,但是项目不能随便上,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回报、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的项目,不能在保就业的同时给未来发展留下包袱。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的筋骨血脉。徐晓兰在会上指出,目前,纳入部级“白名单”的企业1722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47家、外资合资企业214家;纳入省级“白名单”的企业2.08万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产业链供应链保通保畅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工信系统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4.3万多个,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达产步伐明显加快,有关数据显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
针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文件还提出要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完善物流保通保畅政策。
王海峰认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综合物流成本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比较高,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激发互联网数字科技平台企业的潜能,完善物流保通保畅政策,不断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综合效率,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既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也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作者:卜羽勤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