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指标测算A股ESG力量:披露率首破30%瓶颈 投、研、评闭环渐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董鹏 成都报道
2022-06-02 05:00

整体上看,沪、深交易所独立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均出现明显提升。

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今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日前,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控股发布2021年ESG报告,提出从“供应端”到“制造端”“使用端”一系列的减碳排放措施,如到2025年实现一级核心供应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

作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载体,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定会是ESG理念的重要推动者。

关于ESG的热点讨论一直未有停止。

日前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将特斯拉从其ESG指数中剔除,原因为该公司缺少低碳发展战略、发生多起死亡事件以及恶劣工作条件事件,导致其ESG评分过低。这引起了马斯克对ESG评级的批判。

对此国内ESG评级机构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的观点是,“ESG评级不完美,但不可缺。”

回到A股,ESG理念发展仍在推进中,目前尚处于上市公司加强披露、评级机构百家争鸣,以及投资策略、产品不断完善的基础阶段。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过去一年,A股在上述三个维度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提升。

披露

ESG理念的实践,包括披露、评级和投资三个组成部分,以此形成从理念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最为关键的,就是提供基础数据的披露环节,首先需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所对应的衡量标准为,整体市场披露率的高低。

而就2021年报情况来看,较上年披露数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兴业证券在5月初统计了一组数据显示,彼时全市场披露数量已经超过1400家,2020年报披露季这一数量在1100家左右。

综合沪、深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来看,沪市主板公司发布数量为776家、科创板披露数量超过90家,深市披露数量为550家。

整体上看,沪、深交易所独立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均出现明显提升。

不过,考虑到两地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结构、规模因素,深市公司超过100家的增量更让人欣慰,显示出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加入到自愿披露行列中。

除了发布独立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外,更多上市公司是将社会、环境、治理等信息植入到年度报告中。

统计数据显示,深市共有1559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相关内容,沪市则有约970家公司在年报中主动展示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近1300家公司已建立环境保护相关机制,共投入环保资金1692亿元;约1200家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合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10080万吨,环保投入及减排力度较上年均大幅增长。”上交所指出。

换言之,将上述年报增加ESG披露环节的形式计算在内,整体披露率要高于30%的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国内政策层面的推动。如今年2月8日起施行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主体及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各级子公司等被确认为披露环境信息的主体。

ESG报告现阶段仍然属于“奢侈品”的情况还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无论是从市值规模,还是上市公司属性上看,披露主力仍然集中在经营情况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兴业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从市值规模的绝对水平上看,大于5000亿元市值规模的企业均进行了披露,280家市值规模在400亿元规模以上的企业单独发布了ESG报告,披露率超80%,小于100亿元市值规模的企业披露率不及20%。

此外,过半国企披露了ESG报告,如贵州茅台今年便发布了首份ESG报告,而在民营企业中仅21%单独披露ESG报告,并主要集中于万华化学、顺丰控股、美的集团等行业龙头公司。

接下来,还可以看到两方面较为明显的披露增量。

国资委公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此外,部分谋求港股上市的企业,大概率也会加强自身ESG的信息披露工作。

评级

虽然市场各方对ESG投资理念较一致,但是在评级标准上存在很大不同。

就拿因评级分数过低被剔除标普指数的特斯拉来说,不同评级机构所强调和重点考察的方向不同,评级模型中的因子构成也不同,如MSCI的评级强调产品的环境影响力,英国富时的FTSE评级,则重视企业的环境披露、人力资源政策及产品质量。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海外ESG主流评级机构包括ISS ESG、穆迪、MSCI、标普和Sustainalytics,其他还包括彭博、富时罗素等机构。

海外相对成熟市场尚且无法统一标准,国内自然也面临着类似问题。

“评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先要进行重要性分析,确定哪些指标与被评公司的行业相关;然后进行数据采集,从各种来源收集有关公司的信息;最后要处理原始数据,对众多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一个整体分数或等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何今宇撰文指出。

至于具体评级,他总结为,全球五大ESG评级机构使用的评级与信用评级中使用的字母等级(如AAA、A、BB、CCC等),或学校中使用的成绩等级(如A-、B、C+等)相类似。

国内评级机构,亦采用上述类似评级标准。

截至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ESG评级机构有华证ESG评级、商道融绿ESG评级、社会价值投资联盟ESG评级,以及富时罗素ESG评分、万得ESG、微众揽月ESG等,另有部分基金推出自有ESG评级。

就具体评级参数来看,各家评级机构中,一级指标类似,多为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核心主题,但是二级指标差异较大,最终使得单个公司评级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数据更新周期也不相同。

如中国建筑,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最新ESG评级为AA+级,为A股公司中最高级别,也是唯一一家获得AA+评级的上市公司。

但是,富时罗素对该公司的ESG评分则为2,高于1.33的平均分,但是低于中兴通讯(3.8)、洛阳钼业(3.5)等98家公司。

再如宁德时代,富时罗素ESG评分为2.2,高于同业1.33的平均分,而华证ESG对公司评级为BB级,大概处于其评级体系的中等水平。

“该差异,可能受到了不同机构评级模型的侧重点影响,是倾向于企业社会价值,或更看中企业的管理水平。”按照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不同的指标选择、评级模型,所得出的结果自然各不相同。

但结果的不同或也会困扰资金的取舍。不过,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很多评级数据不对外公开,并采取收费模式,只有专业投资机构有能力获得相关指标和评级数据,本身存在一定使用门槛。

投资

由于披露、评级尚在发展初期,所以ESG投资策略的有效性需进一步检验。

国信证券策略团队在对历史数据定量分析后发现,从投资回报和ESG角度的关系而言,并非适合作为回报来源的直接依据。

高耗能板块,2018年、2020年期间市场表现,较符合评级与回报率正相关性在2019年、2021年评级与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环境相关板块,2018年至2020年评级与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在2021年呈现出评级与回报率的正相关性。

比较部分ESG指数成分股市场表现也可以看出,今年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更好一些。

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5月30日,ESG 40成分股平均涨跌幅为-8.26%,ESG全样本排名加权指数成分股平均涨跌幅为-10.26%,同期万得全A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涨跌幅则为-15.84%和-17.05%。

只是,“时灵、时不灵”的市场表现,尚无法将其作为核心交易策略,现阶段更适合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比如部分基金,便通过自主构建ESG评分体系,通过监测上市公司风险事件为投资部门进行支持。

来自政策面的有力推动,也在加快ESG相关基金的发展,并且已成为年内新成立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

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表示,引导公募行业总结ESG投资规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改善投资活动环境绩效,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Wind ESG投资基金板块统计,截至5月20日,73家基金公司发行ESG基金160只,总规模达2269.11亿元。

其中,2022年新成立12只ESG基金,是2021年同期的2倍;新成立的ESG基金规模达68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59.63%。其中,包括东方红ESG可持续投资混合、工银瑞信中证180ESGETF等。

就市场表现来看,54只主动型ESG概念基金中,有41只基金在本周期内取得正收益,但平均收益回落到1.58%。仅4只主动型ESG概念基金产品今年以来收益为正,25只产品今年以来相对沪深300获得超额收益。

这与年初至4月二级市场的系统性回落,以及不少基金此前增加新能源个股配比有关。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部分ESG主题基金则取得优于市场的表现。如易方达ESG责任投资基金,今年净值有所回落,但是整体回撤幅度要小于沪深300和其他股票型基金。

此外,相关投资领域不限于基金,还涉及低碳转型债券、银行ESG理财产品等。未来,随着国内ESG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有效性、投资产品的多样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作者:董鹏 编辑:李新江)

董鹏

财经版记者

常驻成都,前期货“红马甲”,跟踪衍生品市场、周期类上市公司。邮箱:dongpe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