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今年扩容社康中心 “新版”社区医院将至

深圳观察魏笑 2022-06-07 19:38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魏笑 深圳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级诊疗实现之日,乃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之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曾指出。

其中,关键是基层首诊,大家只有在基层看病,再到大医院看病,才符合就医的次序,也才符合国际惯例,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卫健委获悉,今年,深圳将加大社康中心建设,社康中心的面积将扩容,新增的社区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4500㎡。此外,“十四五”期间,深圳全市将规划布局28家社区医院,社康机构总数达1012家,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深圳卫健委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方面,深圳将加大用房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投入,推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值得注意的是,“2022版社康标准”新增社区医院;在业务用房面积方面,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至少1400㎡,社区医院最小4500㎡。

目前,深圳全市社康机构已达833家,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528个,签约常住居民约40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

深圳加大社康中心建设

社康中心有何作用?据了解,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与医院在国家卫生医疗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社康中心主要任务包括健康促进、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病防治、卫生防病以及疾病诊治六类,是国家公共卫生的网底。

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龙海家园社康主任王仁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社康解决老百姓日常健康问题,例如老年人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儿童预防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等工作。“我们社康有一群固定的‘粉丝’,社区老人没事便会‘晃一下’,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此外,社康每年还会给65岁以上的老人做免费体检。”

社康中心与大医院的定位有何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康中心中也有“疾病诊治”的任务,但其范围是“解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危、重、急、疑难疾病的院前处理和筛查”等,而大型综合医院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危、重、急、专科、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仁平表示,如果不是急危重症,医生可以建议转到社区医院,因为社区医院可能对患者更加熟悉;如果社区医院解决不了,医生会建议直接转到三甲医院。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就诊体系便是如此,如果不经过社康中心也可以直接去大医院,但需要自费。也即,大医院的专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建立起合理的疾病就医秩序。

为实现基层首诊,深圳也采取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引导。例如扩大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区就医的优惠范围。参保人(1档)在社区就医时,包括治疗费用、康复理疗费用,药品费用,化验费在内的所有门诊基本医疗费用都可打七折到八折。

分级诊疗指的就是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即社区一层。“近年来,深圳社康医生能力逐步提升、用药目录越来越大,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王仁平称。

此外,在服务人群与思维模式方面,社康中心的服务人群是相对固定的,中心的全科医师利用的是“全科理念”服务,关注社区居民的日常健康,并对相关人群的健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王仁平表示,深圳社康的显著特点是“院办院管”,即三甲医院办社康。其优点是与三甲医院交流互动更密切,有利于提升相关医护人员能力;但其他很多城市的社康是从一二级医院、民营医院等转制而来,其在病房等硬件设施及相关流程体系上更完善。

深圳卫健委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市属医院为主体建设市级医疗中心;以区属综合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其所属社区医院、社康机构组建基层医疗集团。下一步,深圳将在财政补助、医疗价格、医保支付、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市级医疗中心“建高地”、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着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指出,“强基层”更有利于实现分级诊疗,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此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是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其中深圳走在了全国前列。“例如罗湖医联体模式、天长医共体模式,即将建设重点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口应配备6-8名全科医生,实现上下贯通、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联体/医共体内部运营模式。”

深圳卫健委消息,截至2021年末,深圳全市共有833家社康机构,较2016年增加32.2%;社康机构业务用房平均面积为964.56㎡,较2016年增加31.59%;社康机构工作人员共有14736名,较增加91.80%,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71名,较2016年增加88.93%。

在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方面,社康机构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2021年,深圳社康机构以占全市12.7%的医务人员,完成了全市33.1%的门诊量,其中包括82.4%的高血压、73.6%的糖尿病的门诊量,全年共为2177万人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深圳将继续加大社康中心建设。上述深圳卫健委相关人士指出,在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方面,深圳将加大用房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投入,推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现有社康机构833家、全科医生7518名,到2025年,可分别达到1000家、1万名以上。2021年社康机构完成全市门诊量的33.1%,基本公共卫生1833万人次。

在深圳市政府最近公布的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中,“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成为了“1号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将规划布局28家社区医院,社康机构总数达1012家,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与“2018版社康标准”比较,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在业务用房面积、科室设置、床位、人员、设施设备等都有了全面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2022版社康标准”取消“一类、二类社康中心”,新增社区医院;在业务用房面积方面,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原来要求最小400㎡,现在至少1400㎡,社区医院最小4500㎡;但因为社康站比较“袖珍”,主要开在学校、写字楼、工业园等,最低面积标准就降为90㎡。

为何要新增社区医院?据了解,社区医院是一个升级版的社康中心,还带有住院床位。按照《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要求,社区医院建筑面积不低于4500㎡,床位总数不少于50张(不含家庭病床),主要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为主,康复医学科总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对此,深圳卫健委相关人士指出,每个社区都有不少“老病号”,其相关医疗服务需求便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解决。例如有些人中风后瘫痪在床,每天都得护理;有的人居家养老,但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缠身,随时需要治疗;更常见的是,很多产妇生完二胎、三胎,腹直肌分离,要坚持做康复训练,去大医院不仅距离远,而且号很难约……

据悉,深圳首个“新版”社区医院即将在福田区诞生。福田区计划在3年内筹建若干家各具特色的社区医院,景田北社区医院启动建设,计划于2023年全面开业。

值得注意的是,景田北社区医院所在的福田区莲花街道,常住人口达到28.7万人,但辖区内已有几所三甲医院,包括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再开一家社区医院,是不是有点多余?

原福田区龙尾区域社康中心主任李健明认为,恰恰相反,离这些大医院近,才便于承接大医院“顾不上”的出院后康复等服务,做到“医院与社康融合”,真正实现国家分级诊疗体系设想的目标,即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确保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服务覆盖率,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制度。从2022年开始,各地在现有服务水平基础上,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到2035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家庭医生制是世界上一种先进的医疗制度,在发达国家中被日益推广,近几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一直在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制,因为家庭医生制在国内外发展多年以来,对解决医疗服务下沉、减慢医疗费用上涨速度、缓解大医院看病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促进社区首诊制、双向诊疗制等起到一定的作用,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深圳市卫健委获悉,目前全市社康机构已达833家,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528个,签约常住居民约40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

深圳的家庭医生服务不是由一个医生提供,而是实行“2+X”的团队服务模式。其中,“2”是必需的,包括全科医师和社区护理人员;“X”是按需选配,包括公共卫生医师、专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社(义)工、社区网格管理员等。

哪些人可以签约家庭医生?深圳常住居民(户籍或在深居住半年以上)都可以与家庭医生团队免费签约,签后可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诊疗、预约、转诊、家庭病床等服务。对于行动不便或是符合居家健康管理的居民,可以通过申请建立家庭病床,享受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

居民上哪去找“家庭医生团队”?就近的社康机构。在现阶段,深圳的家庭医生服务主要在全市800多家社康机构开展。如今的深圳,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遍布全市,覆盖率达到100%,平均2万人就拥有1家社康机构,是密布于各个社区的“卫生触角”,可以更便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王仁平表示,为了给辖区居民提供更便捷、全面的服务,其实深圳每个社康都建立了几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但不意味着居民一生病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就上门服务,我们提供的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生甚至专科医生组成,团队一般有五至六个不等。

具体服务模式如何?王仁平表示,其一般会通过微信建立家庭医生群,居民有什么问题首先在群里咨询,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会在群里帮助居民答疑解惑,包括简单的外伤处理、疾病处理、疫苗接种咨询、药物使用方法咨询、日常养生保健等等,可以更直接、便捷地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社康中心也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宣传单,向居民介绍其家庭医生、联系方式,以及具体服务内容;此外,居民通过签约的家庭医生开药可能还会有折上折优惠,这样能使病人与自己团队的医生交流更密切,医生会对病人病情更熟悉,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能让居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家庭医生服务内容,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社康中心也会为符合条件的签约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即由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例如上门为先兆流产的孕妇行肌注黄体酮注射液、为术后行动不便的居民行术口换药等,使居民能够真正实现了“在家住院”的愿望。

此外,社康会给根据每个医护人员的特长划分不同的服务模块,例如有的负责老年人、慢病管理,有的负责疫苗接种等,从而使家庭医生服务更优化。

(作者:魏笑 编辑:辛继召)

魏笑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长期关注医疗医药健康领域,体育领域。常驻深圳,欢迎交流。(微信号:1771024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