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再现情境类试题 花式问答考验考生综合素养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北京报道
2022-06-08 05:00

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刚结束考试,多道作文题就引起了热议。

全国甲卷作文题给出了《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提示考生“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全国新高考Ⅰ卷则要求考生对通过围棋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写出感悟与思考。

情境类试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从“一朵云”“断臂维纳斯”到“嫦娥四号”,每年高考几乎都会出现让社会热议的“网红”题,情境化的题目材料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仅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很难取得理想成绩。

有高中语文教师表示,“目前语文教学中,广泛阅读,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已经是教学重点,小学阶段阅读量就需要达到百万字。”

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高考试卷中,更体现在教育评价体制机制里,有专家认为,新高考改革的综合素质评价应撬动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

阅读体现综合素养

高考语文刚刚结束,作文题就迫不及待地冲上了热搜。

在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中,《红楼梦》里“翼然”“泻玉”“沁芳”的遣词造句,考验着两百多年后当代学子的作文能力。

“今年高考作文审题难度有些大,但是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成文并不难。以全国甲卷为例,考生一看《红楼梦》内容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但仔细品味一下,题目材料中的‘直接移用’即为模仿,‘借鉴化用’即为借鉴,‘根据情境独创’即为创新,这是学习工作等必须经历的三阶段,以此来写,其实就不难了。”某知名培训机构高中语文教师闫姬说。

《红楼梦》还出现在了其他试卷中。新高考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为复合文本,选取的材料包括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从翻译思想、翻译技巧等角度讨论中华典籍的翻译问题。

高考语文卷里选取了大量经典著作。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权威专家发布的试题解析指出,四套全国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使用了唐诗、宋诗和宋词。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目前语文教学中,广泛阅读,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已经是教学重点。据我所知,小学阶段阅读量就需要达到百万字,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广泛阅读的重视。但是,仅仅阅读过《红楼梦》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这也就要求高中生不仅仅重视阅读量,更要重视‘质’。”闫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除了语文科目,其他科目的情境类试题也考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2019年,全国卷一数学中,一道求“断臂维纳斯”黄金分割比例的试题,就在考试后成为“网红”试题。

“原来高考数学试卷卷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也许会有5000多字,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有的考生甚至连题目都看不完。”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金战说。

有学者统计,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甲卷里,生活实践类情境命题共24分,占必考题总分的25%。“天问一号”“嫦娥四号”探测器都出现在了近年高考物理试卷中,有专家认为,生活实践类情境试题,强调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让学生解决源于生活实践的物理问题,完成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

情境类试题不仅考查考生综合能力,还能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权威专家发布的试题解析就指出,今年四套全国语文卷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教学专委会委员黄晓标曾撰文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物理课外阅读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具体是指阅读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史、科学文献、科学技术中的趣味物理知识等。在阅读中,学生会感受到生活和物理的密切关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专心专注、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不仅体现在试卷里,还体现在选拔机制里。

同去年一样,今年有14个省份实行新高考模式,这些省份里,不管是实行“3+3”选科模式,还是实行“3+1+2”选科模式,都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时的参考。

当前,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全面客观地采集评价数据,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又该怎么用?

2021年9月江西省发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时,江西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介绍,怎么评,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步骤。简单来说,就是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系统、形成档案。

怎么用,就是高中学校和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问题。在材料使用方面,实行分类使用原则。一是用于学生教育时,由高中学校进行,督促高中教师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二是用于高校招生时,由招生院校进行,高校要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对学生材料做出客观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门适时提出了“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新高考改革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种评价机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他认为,在相关政策引领下,应积极探索和践行评价机制改革,通过创新评价手段,综合运用“档案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加强体育和美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但也可能过于注重考试技能培训而带来新的焦虑,我们应该避免应试化,尽早纠偏。”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具体来说,要积极推动中小学体育和美育评价改革,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标准,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作者:王峰 编辑:张星)

王峰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