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村庄发展的最大前提,创新思路解决乡村振兴人、地、产问题
所有人都留在村庄里种地,村庄是发展不了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乡村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振兴则是其中的关键。
“我们农村经营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人和人才的问题。”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乡村大讲堂之乡村CEO对话专场研讨会上,广东省连平县绣缎镇沙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廖仕鹏说。
伴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带来乡村人和人才匮乏的问题。
乡村面临的“人”的问题并非个例,江苏宿迁蔡集镇田洼村也遇到类似难题,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沅锴表示,由于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庄留守老人多,劳动力匮乏。
除此之外,多位参与研讨会的一线“乡村CEO”(即“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学员)还讨论了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张力、产业发展与壮大、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等共性问题,并分享了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表示,要正确处理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现实,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再造新乡村。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沙径村地处粤北山区,属于九连山脉,拥有灯塔盆地国家级农高区的区域优势,目前村庄人口约1800人。
廖仕鹏介绍,目前沙径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板块,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留村庄古色原味,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二是依托村庄的生态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养殖和山村文旅产业;三是建设本村信息网络体系,增加线上电商服务项目,培养电商致富带头人,发展数字乡村。
相较而言,田洼村的区位优势性相对明显,距离市区大概3公里距离,围绕全域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的目标定位,重点发展农业和种植业,目前已建成核心区面积1.5万亩,其中智能化玻璃温室4万平方米,各类设施温室大棚18万平方米。
田洼村主要打造种植、研学为主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几大园区加起来每天约能带动本村360人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吴沅锴介绍,田洼村2017年的村集体收入是3万元,2020年农业园正式投产,在产业园带动下,2021年村集体收入增加至63.9万元。未来田洼村将重点打造“四园”,即花园、菜园、果园和梨园。
与田洼村类似,杭州永安村稻香小镇CEO刘松谈到,永安村找准“稻香小镇”的定位后,一方面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和数字农业技术,拓展升级运营和营销方式,将水稻亩均效益从2000元增加至6000元;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大米加工,打造米酒等大米加工衍生品业务,盘活闲置资产并开发“开春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乡村发展的人地产问题
与城市相比,乡村资源禀赋差异大,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外流现象显著,老龄化、空心化特征明显,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最显著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人、地、产三方面。
廖仕鹏说,沙径村的学校撤校后,村民为满足子女的上学需求,需要去10公里外的镇上租房照顾上学子女。其后很多村民创造条件在镇上买房陪读,由此带来沙径村的第一波大规模迁居潮。
农民到镇上安家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后,又面临子女上学费用、家庭生活开支等经济问题,因而很多人选择到城市就业,第二波大规模迁居潮由此形成。
“想方设法、砸锅卖铁也要去城里买房,最终导致我们村出现比较突出的空心化问题。” 廖仕鹏说。沙径村不仅缺人,也缺人才,产业谋划、产业建设、产业经营等村两委人才都比较缺乏。
乡村发展的“人”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方面。吴沅锴介绍,田洼村现有户籍人口5000人,常住人口2094人,常住人口中898人是老年人,占比近43%,另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和妇女。
吴沅锴认为,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很多老人由于患病无法参加劳动甚至行动不便;二是很多老人无法获取收入,每天都需要服用药物,身边又没有子女照顾。
刘松表示,稻香小镇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地问题,“游客过来了,但游客的吃饭、住宿、研学需要配套的设施。”
产业也是乡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昆明福安村乡村CEO惠敏谈到,通过乡村振兴实验后,福安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程度改善,还盘活了闲置宅基地,修缮了3栋古民居,但该村业态发展问题显著,目前村庄只有一家农家乐。
“福安村的区位比较好,但来游玩的人最多半小时就游玩得差不多了,留不住人。” 惠敏说。
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新思路
如何解决乡村发展中的人、地、产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表示,要想推进乡村发展,首先要明确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村庄发展的最大前提。
“所有人都留在村庄里种地,村庄是发展不了的。”李小云表示,乡村发展意味着要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发展,避免乡村衰落。
李小云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一定伴随着乡村的减少,所有城乡的公共服务都均等化很难实现,因而一定程度而言乡村空心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李小云认为,一是要在具备一定规模、拥有地理区位优势及文化等优势,交通较便利等的村庄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二是要面向现代化,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
以老龄化为例,在乡村老龄化显著的现实条件下,李小云认为,老龄化不是一个乡村问题, 而是全社会的问题,乡村发展无法解决老龄化问题。因而要转变经济和年龄的概念,引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和替代性技术等现代农业手段,发展新的“老人经济”而非传统的“老年经济”。
再以土地为例,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要求和政策规定下,要克服土地问题,李小云认为,通过再造“农旅结合”是一个解题思路,即将耕地种粮与农旅相结合,“想办法解决土地机会成本造成的问题,同时又保证耕地的基本性质。”
在人才方面,为更好带动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腾讯发起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农业产业规划、对接政府与市场能力,也精通公司运作和产品营销能力的乡村职业经理人,缓解乡村人才紧缺难题。
整体而言,李小云认为,“不能总是把乡村固定在我们的概念里,将其视为一个过去的、传统的、农业的、种地的乡村。”乡村CEO要带动村民再造新乡村,保留新时代的传统,留下乡愁,在此基础上发展综合性、现代化的乡村。
(作者:李莎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