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实习记者 黎雨辰 深圳报道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中,南沙区是粤港澳合作三大平台之一。
近年来,南沙区经济发展增速居于广州市前列,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化人才特区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竣工,南沙科学城建设快马加鞭,大湾区科学论坛落户南沙,南沙发展的多项指标规模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经济发展快步前进,南沙区涌现了诸多优秀的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南沙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2家,总市值超1000亿元,累计融资超10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总市值18.58亿元,累计融资超6.83亿元;广东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03家。
“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C’位区,且拥有较好发展空间,是’黄金内湾’建设的关键,对加快形成湾区中心极点,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联接和珠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邓江年受访指出。
科技公司接连上市
5月27日,有着“AI四小龙”之称的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南沙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亦是南沙第12家上市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目前总部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高新科技企业,参与了多项中国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制定及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
云从科技两大主营业务分别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6.52%、68.50%和87.28%,毛利率分别为23.43%、28.19%和31.34%。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云从科技的成功上市,对于南沙前沿科技产业意义重大。
“云从科技能够登陆科创板,实际上代表着南沙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南沙新区践行国家战略在产业上的表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受访指出。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也指出,从南沙新区整体发展定位来看,无论是南沙新区的早期整体规划,还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都强调要发展创新产业。南沙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粤港澳科技合作的基础,早期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科技成果在南沙孵化,就围绕科技、信息技术领域。
“像云从科技这种企业,它扎根于南沙,很好地利用了南沙的一些产业、政策优势创业发展,现在又通过上市做大做强,可以整体带动南沙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效应。”毛艳华说道。
不过,邓江年也坦言:“目前,南沙在人工智能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有待强化,云从科技上市起了个好头,但一个远远不够,要有一批、一群’云从科技’才行。上市只是起步,资本对产业发展只是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根本之处还在于科技研发能力。因此,南沙的未来就是要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慧之城’、‘科技之城’、‘工程师之城’和‘青春之城’。”
事实上,近年来,南沙一直非常重视金融服务对于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据了解,南沙自2017年起出台并不断细化金融专项扶持政策,拓宽金融扶持政策奖励覆盖范围,增加股权投资奖励、上市企业项目引荐奖、金融服务平台奖等。
截至2021年,南沙累计兑现奖励超600家次,累计扶持资金近40亿元。已有超134家重点发展金融企业享受过南沙金融政策扶持奖励。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沙的资本与科技“力量”也越发引人注目。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合计有6家上市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南沙区,行业涵盖了计算机、电子、化工、交运和纺织服饰等。其中有3家为科技公司,除了云从科技之外,还有数据中心业务运营商奥飞数据,从事音响设备、扬声器研发的惠威科技。
从市值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市值最高的是业务涵盖了谷物贸易、国际船务及基础货运、钾盐开采、钾肥生产及销售的亚钾国际。
截至6月10日,亚钾国际总市值已突破290亿元。今年一季度,受益于2022年钾肥行业高景气持续向上,以及公司钾肥百万吨达产,亚钾国际实现营业总收入5.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6.5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98.70%。
总市值紧随其后的是广州港,截至目前总市值为246亿元。作为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2022年一季度,广州港实现营业收入28.08亿元,同比增长2.76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21.69%。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珠江啤酒为响应产业转移和“退二进三”政策,2015年也将总部产能130万吨搬迁至南沙生产基地,同年7月正式投产。
此外,广州交易集团、广州港集团、广州产投集团、越秀集团、广州金控、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等27家市属国企与南沙开发区管委会签约,签约项目业务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
“后备军”蓄势待发
除了已上市企业外,南沙新区的资本“军团”后备军也不容小觑。
截至目前,南沙区合计有8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其中3家位于创新层,分别是从事从事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的丰江电池,从事智慧城市能源监管和空调节能控制领域相关技术产品研发的远正智能,从事植保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绿亨科技。
其中,绿亨科技已向北交所申请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该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86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6269.59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7.52%,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7.36%。
此外,南沙区还通过招商引资、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发放创业补贴等方式,持续引入、孵化优秀企业,并已具备初步成果。
目前,南沙区已集聚超62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业,形成具有南沙特色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独角兽”及上市企业分层培育机制。2021年,当地更是有14家企业入选全市首批“独角兽”企业榜单,兆科眼科、云从科技等一批科创企业亦成功上市。
今年6月,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迁入广州市南沙区,同时更名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南沙乃至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邓江年认为,南沙产业发展的优势是综合性较强,一二三产都有,劣势是发展基础较弱,距离广州和深圳核心区较远,集聚效应不明显。也正因如此,南沙的发展需要跳出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路径,站在数字经济时代,走一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垮越式发展新路,根据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布局新规则和人口流动新规律谋划产业和城市建设,打造一个代表未来的大湾区新高地。
毛艳华也指出,南沙既有先进制造业,也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包括像早期的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电子信息等,都初具规模,也是南沙目前的支柱。现代服务业方面,包括港澳物流、现代金融服务,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现在在加快建设南沙自贸片区的门户枢纽、国际合作平台,在这样的趋势下,南沙可以更好的发挥航运业的发展优势,通过航运业的发展带动某一专业服务。”
“另外,南沙现在也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通过围绕汽车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产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这一块的相关新技术,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将来会是南沙几大重要的支柱产业。”毛艳华进一步指出。
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渐稳固,南沙区也在不断加强金融服务,推动企业通过资本力量做大做强。
近日,在“广州南沙新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政策体系”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南沙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原“1+1+10+N”产业政策进行了再评估、再整合、再提升,针对企业发展最关切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出以“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为主要框架的升级版区域产业政策体系。
其中,在资金链方面,南沙将从股权投资、贷款及贴息、企业上市、并购、跨境贸易投资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为有效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南沙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给予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对投资区内企业的股权投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同时,设立最高1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与区内合作的银行提供最高3000万元信用贷款;对企业给予累计最高3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另外,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南沙将企业上市奖励的标准提高到最高1300万元,并新增最高300万元的企业并购奖励。
南沙开发区金融局局长廖晓生公开表示:“南沙将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南沙的最新定位要求,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抢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大机遇,积极支持企业加强直接融资比例,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纵观全国,没有其他地区和南沙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潜力。”刚刚登陆科创板的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高级副总裁杨桦对南沙的政策和营商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南沙政策非常丰富全面,相关政策体系既涵盖南沙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发展,又在要素供给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杨桦认为,云从科技自2015年落地广州南沙以来发展迅速,逐步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成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有了“四链”融合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将会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者:杨坪,实习记者黎雨辰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