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竞争环境加剧,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科技园区正在盈利模式和招商方式上作出更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苏州报道
今年4月,江苏北人和华培动力发布公告,与苏州创星中科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苏州创星中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发现,苏州创星中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于2022年4月21日,基金管理人为中科创星汇智,公司注册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88号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本报此前曾有报道,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创星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长三角硬科技孵化中心。两家合作主体中,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苏州国际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主体,中科创星则是中科创星汇智的母公司。
“培育科技企业不是一句口号。在新时期做企业服务、产业服务,要理解并尽力满足微观主体的多种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利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科技园做企业服务,在发现创业企业资金需求时会帮忙对接金融机构。如今,他们在尝试通过与PE/VC机构的合作,同时将空间和资金准备好。
工商信息显示,中科创星在苏州的孵化器已于今年3月注册成立,公司由中科创星控股,苏州国际科技园和元禾辰坤参股。和前述中科创星的新基金一样,孵化器也注册在苏州国际科技园第七期的人工智能产业园。
“过去产业园区的主要运营模式是建载体、做招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随着竞争环境加剧,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希望在盈利模式和招商方式上作出更新。”苏州国际科技园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基金投资正在成为科技园构建产业生态的抓手之一。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科技园区的资本抓手
苏州国际科技园与创投机构展开的合作并非个例。
不仅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传统意义上的创投集聚区,近年苏州、无锡等地都有PE/VC机构与地方政府及国资机构合作成立创新孵化中心的案例出现。产业园区与VC机构合作背后,是产业园区将产业招商与资本招商结合,以与产业基金合作的方式探索“投招联动”的探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继华为创新中心、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等落地后,苏州国际科技园已与中科创星合作成立硬科技孵化中心,联合薄荷基金设立IT+BT融合创新中心。
苏州国际科技园正在重点打造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互联网服务、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在这其中,正在加大硬科技、机器视觉、生物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方向的创新企业引入力度。
资本正在成为产业园区吸引优质企业落户的新抓手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州国际科技园设立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母基金,截至当前已合作了十余家国内头部的基金管理人,如中科创星、薄荷基金、东方富海、元禾原点和元禾重元等。
对于前述基于投招联动思路的创新合作方式,有母基金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表示,对于地方政府和国资机构来说,“产业+基金+园区”的模式可用以解决引导基金和地方国资的分散式点状投资问题,将政策、资金、资源更高效的集聚在产业园区的物理载体中。
打破物理边界
事实上,当资本成为科技园区与产业企业的又一重纽带,这种合作还能够打破产业园区的物理边界。
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会离开,搬入新的办公场地。苏州国际科技园的孵化使命完成后,他们用“毕业企业”形容这些公司,以提供物理载体之外的方式保持互动。
朱利锋透露,团队正在与科技园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展开载体运营方面的探索,通过全托管、代运营、品牌输出等方式盘活载体在土地集约利用、产业业态集聚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作出尝试。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当“毕业企业”发起设立产业基金业务的时候,科技园也会考虑成为这些产业基金的出资方,并为基金的被投项目提供场地支持、政策申报、业务对接等服务。
2021年,中际旭创与元禾控股合作设立禾创致远基金管理公司。在这家产业基金机构设立的苏州工业园区禾创致远数字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中,苏州国际科技园和元禾控股、新建元均为基金出资人。
中际旭创是苏州国际科技园的典型“毕业企业”之一。根据中际旭创公告信息,苏州工业园区禾创致远数字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专注于光模块产业链上游光、电芯片及在汽车、消费电子、物联网等领域的投资。这些方向正是苏州国际科技园重点关注的领域。
时至2022年,苏州国际科技园在园企业超过700家,累计孵化企业4400家,走出了中际旭创、思瑞浦、南大光电、同程艺龙和凌志软件等14家上市企业。累计吸引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研发机构10家,全球服务外包百强9家。
苏州国际科技园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公司在上市后会考虑成立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不仅可以为这些基金提供项目来源,还能够在基金募集和投后服务等方面展开更多探索。
创客公社发布的《2021苏州年度融资报告》显示,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共有208家企业完成规模为262.83亿元的融资,融资总额约占全市61.71%。
这些企业中包括7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其中50个项目来自苏州国际科技园,占比超过二分之一。
“这些科技园区内有各自的产业集聚效应,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公司基本的办公场地问题,还能够提供相关产业配套。”有来自投资机构的受访者告诉记者,苏州当地多个产业园区都配套有母基金,除了案源方面的优势,也能在投后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