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概率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时,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0.75%-1.00%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以应对高企的通胀。75个基点为美联储1994年11月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目前来看,在下一次会议上很有可能继续加息50个基点或75个基点,委员会将根据未来的经济数据作出决定。他说,加息75个基点非同寻常,预计这种幅度的加息不会经常出现。
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可视为全球定价之锚,其变动将对各国货币政策、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市场也高度关注中国的应对。6月16日上午9时,中国央行开展100亿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为2.1%,持平于上次。此前一天操作的MLF利率也未变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稳增长。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但美联储加息将制约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降准降息的概率下降,货币政策发力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称,在5月初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委员会成员普遍认为,如果经济和金融状况发展符合预期,本次会议应考虑加息50个基点。但面对近期通胀数据出人意料地上升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委员会认为,本次会议有必要进行更大幅度的加息,同时继续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美国劳工部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8.6%,创198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其中,汽油、食品、租金都是高通胀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认为,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食品、能源价格存在进一步上行的风险,工资增长或支撑服务类通胀,未来美国通胀不容乐观,可能面临较长时间的高通胀。
实际上,在此次加息前,美联储已经在3月、5月连续两次加息共75BP。此次加息后美联储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美联储官员对今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为3.4%,明显高于3月预测的1.9%。这意味着美联储年内还将有多次加息。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表示,根据美联储给出的全年幅度,预计是7月75BP、9月50BP、11月25BP、12月25BP的加息组合。
中国方面,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推出多项举措以稳增长。在价格型工具中,中国央行今年1月下调了逆回购利率、MLF利率10BP;在数量型工具中,在去年12月降准50BP后,中国央行今年4月再度降准25BP。
分析来看,两国货币政策的分化在于两国经济基本面走势分化。前期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通胀压力大幅飙升,是美联储开启加息缩表的主因。而中国通胀压力相对可控,但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相对突出。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6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恢复势头。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外部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恢复仍然是初步的。主要指标增速还处于低位,恢复基础还需要巩固。
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
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应对,则涉及内外协调问题,近年来该问题备受关注。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一场讲座上阐述称,全球化背景下,货币政策不可避免要承担内外政策协调的“两难”。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兼顾国际经济协调。当时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中,中国央行“以我为主”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相应地人民币汇率承受了贬值压力。
实际上,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着“不可能三角”之间的平衡。所谓“不可能三角”,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换言之,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作为大型经济体,中国将首选货币政策独立性,短期内将在汇率和资本流动之间抉择。
拉长时间看,2015年12月-2018年12月,美联储连续加息九次后,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升至2.25%-2.50%,期间中国央行仅有三次跟随加息。比如2017年3月16日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加息25BP至0.75%-1%,中国次日将7天逆回购利率由2.35%上调至2.45%。
2019年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中国央行虽有降息操作,但仅有一次次日跟随降息的操作。今年美联储3次加息的月份,中国政策利率均保持不变,显示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增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6月16日在“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演讲中表示,美联储政策紧缩对世界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中国面对这样巨大的冲击,货币政策空间肯定会被压缩。一是资本外流:4月份外汇储备减少了680亿美元,其中有人民币贬值因素,也有资本外流因素。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中下行。
“鉴于国内经济状况,目前我们的货币政策恰恰需要减息,这就形成了深刻矛盾。如何在这国内外双重压力下搞好内外均衡,是一个巨大挑战。”李扬称。
央行5月11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央行副行长潘功胜6月2日在央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外汇局将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与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推动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地,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东莞证券认为,对中国来说,美联储收紧政策的系列举措,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的方向与空间,预计中国宽松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的方式落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前期推出多种再贷款的基础上,今年央行再次先后推出至少4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以及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此外央行4月26日表示将创设民航专项再贷款,但额度尚未披露。
东方金诚的一份研报称,考虑到国内经济已进入触底回升过程,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会更侧重于已出台的各项措施的落地执行;加之美联储会继续保持较快收紧步伐,国内政策面也会更加重视内外平衡,因此短期内下调政策利率、实施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已经较小。央行下一步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稳住政策利率,着力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也包括继续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降低房贷利率,推动楼市在三季度回暖等。
张继强表示,中美利差与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受到制约,对利率债影响稍大,需关注外资盘减持压力。往后看,中美经济错位,美国进入类滞胀周期,中国经济逐步好转是趋势,内部宏观流动性较为充裕,支撑A股走出相对独立行情,流动性层面需要提防北向资金净流入减少。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一般情况下,美元加息将会导致美元指数走强,引发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资本流出。在整个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加息和缩表的进程相伴,人民币汇率在加息周期内将面临较大的阶段性贬值压力。
“当前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更为关注高企的通胀压力,货币政策收紧进程随之加快,美联储持续加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约束不断积累,不同步的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确实对国内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约束。受到内外部因素的作用,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期或已过去,预计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窗口期将逐步关闭。”解运亮称。
(统筹:马春园)
(作者:杨志锦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