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丨内地流行元素在香港广受青睐

新华社
2022-06-18 21:05

2019年4月1日,一名女士(右)在香港国际机场试验支付宝“刷脸支付”。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因为疫情影响,欧嘉祺已经两年多没有北上深圳过周末了。令这位香港姑娘欣慰的是,她依旧可以像在内地时一样,就近排队买一杯她钟爱的“网红”奶茶。

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内地新茶饮品牌喜茶的店面前聚满了等待取单的年轻人。欧嘉祺和先生点了一杯芒果茶。

“以前在广州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喝,现在香港也有,感觉很亲切也很方便。”欧嘉祺说。

近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断深入,诸多内地品牌在香港开设分店,受到了许多市民欢迎。

喜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品牌在铜锣湾和尖沙咀两大商区都有分店,为迎合本地口味,喜茶还曾推出香港特色的饮品和小食,勾起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内地元素不仅仅带来一份舌尖上的甜蜜,也让香港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广州上大学时,欧嘉祺就习惯了以网购的方式购买生活所需。如今有了宝宝,时间愈加珍贵,网购成了这位年轻妈妈购买奶粉、尿不湿等生活用品的不二之选。

“内地的商品种类多、样式全、价格便宜,在网上买也省时间。”她说。

货品到达广州的集运仓后,3至5天就可以到达离欧嘉祺家百米之内的快递驿站。

丰富的货品选择、便利的收货体验也让更多香港人选择内地网购平台和服务。

菜鸟快递驿站香港负责人林敦裕告诉记者,自去年在铜锣湾开了第一家旗舰店以来,驿站的订单量直线上升。至今,香港已经拥有112家驿站,为本地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的包裹派送和收纳服务。

“最开始香港市民喜欢网购一些独特的、本地买不到的东西,近几年随着物流的发展,很多港人喜欢在网上超市买日用品。”林敦裕说。

内地“618”“双十一”等大促活动也深受香港消费者欢迎。林敦裕说,这些购物节期间,物流单量往往达到日常的数倍。

林敦裕说,希望在未来提供更多基于社区的增值服务,鼓励并扶持本地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并提升本地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香港人的购物习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香港零售业网上销售额预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6%。

伴随网购兴起的还有电子支付。除了传统的现金和八达通卡的支付方式之外,越来越多的香港商户在收银台前贴上了“支持港版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云闪付”的标识。无论是在便利店、餐馆消费,还是乘坐公交和地铁,港人都可以掏出手机扫码支付。

网络不仅便利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的购物和出行方式,也增进了他们对内地的了解和心中的亲近感。

24岁的黄嘉仪平时喜欢刷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探究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她在这些平台上有不少新收获,也找到了共鸣。

“每每刷到那些优美的古诗词和精致的汉服,我都不禁感叹,中国古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她说。

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黄嘉仪还在社交媒体上结识了许多内地朋友,学会了许多网络流行词:“靓仔”和“靓女”变成了“小哥哥”和“小姐姐”;“好犀利(厉害)”也可以是“给力”“666”……

“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说完粤语还会来一句‘奥利给’。”她说。

在黄嘉仪看来,内地流行元素不仅仅有趣好玩,也能带来深刻的启发。

2021年11月15日,在香港尖沙咀一家电影院,电影《长津湖》的广告板摆放在影院的显著位置。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去年11月,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在香港上映。黄嘉仪第一时间来到了电影院,影片中的情节让她几度落泪。

“我非常感慨,没有先辈的付出,哪有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年轻人真应该守护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她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传遍内地,“港风”也一度在内地成为时尚的代名词。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内地流行元素在香港获得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这些天,在黄嘉仪的小红书的推送里,出现了一条令她兴奋的消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于7月2日向公众开放。

作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特别献礼,香港故宫文博馆将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900余件珍贵文物。

黄嘉仪对这些国之瑰宝充满了向往。当问到她是否会抢票成为第一批观众时,她却出人意料地摇了摇头。

“我不是去‘打卡’,我更想静下心,多花一些时间品味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她说。

(来源:新华社 记者:陆芸 郑欣)

(编辑:毕凤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