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聂庆平: 美国历史性加息是应对通胀无奈之举 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姜诗蔷 北京报道
2022-06-19 18:4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姜诗蔷 北京报道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月15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1.5%至1.75%之间。

这是美联储28年来最大幅度的单次加息,也被市场看作应对目前美国面临40多年来最大通胀的历史性举措。

此次美国加息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影响几何?

针对这些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原董事长聂庆平近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从当前全球通胀压力的表现,美国加息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否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以及中国统筹防疫和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有哪些助力四个方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聂庆平)

2021年12月3日,聂庆平曾作为演讲嘉宾出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1年年会。

其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封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通胀拖累经济增长

《21世纪》:当前全球通胀压力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胀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聂庆平:当前全球通货膨胀由货币超发、供给短缺和成本增加三重叠加因素形成。美国5月CPI同比上涨8.6%,环比上涨1%。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能源价格环比上涨3.9%;5月核心CPI同比上涨6%,环比上涨0.6%。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8.6%,仅低于1981年14.6%的通货膨胀率,创美国41年来新高。2022年美国1-5月CPI同比上涨数据为:1月7.5%,2月7.9%,3月8.5%,4月8.3%,5月8.6%。美国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觉也非常明显,汽油价格超过了5美元一加仑,一年内上涨了34.6%,二手车价格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10%,房屋和租金价格也大幅上涨,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加重了人们对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担心。

首先,美国高通胀的病根在于持续多年的货币发行泛滥,用无节制的宽松货币政策应对次贷危机、股市暴跌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不断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应对,2008年为购买有毒资产,美联储超发货币达4万亿美元。2020年和2021年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实行刺激经济政策应对防疫不力,美联储超发货币达5万亿美元,目前美国的国债规模高达30万亿美元。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也是如此,7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超发货币达到27万亿美元,全球货币供给泛滥。   

其次,美国采取的制裁和脱钩政策,导致美国面临严重的商品供应短缺,并造成全球供应链断裂,商品的供应,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原材料、中间产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现象。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不同,这次美国还遭遇了供给侧冲击。随着疫苗普及和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前期需求端因经济衰退的通缩力量快速切换至经济重启的通胀力量,但供给收缩的通胀压力却未显著改善。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进程更是反复遭到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的困扰。新变异毒株导致美国新增感染病例大幅反弹,打击了消费者重回餐馆、搭乘飞机或去电影院的信心。另外,由于全球物流不畅和空缺岗位无人问津,企业也很难全速运转,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俄乌冲突带来的冲击也很大,欧洲和南美依赖俄罗斯油气的国家和地区能源供应短缺,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

再次,关税造成全球商品成本增加,价格上涨。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推高了进口商品成本。

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为3.1%,但2021年则达到19.3%。与之相应,2018年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为8%,2021年则上升到20.7%。

美国制造的贸易摩擦既没能大幅降低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没能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反而加大了进口商品成本,不利于降低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正如美国著名机构投资人格兰桑先生所言,自保罗沃尔克以来,美联储根本没有意识到债务泡沫破裂的风险以及股票泡沫破裂的风险。

格兰桑说:“他们太天真了,一点头绪都没有,甚至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从1985年开始,美国与GDP之间的比率增长走出了45度的幅度,从1.1倍上升到3倍。根本没有证据表明宏观债务与GDP之比的增加与经济增长有任何关系,不过,这一比率与高风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通货膨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是会拖累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风险。一方面高通货膨胀会导致股市暴跌,上周五数据出来后,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接近3%;另一方面因劳工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消费需求下降,美国的GDP增长也会受到影响。据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环比下降1.4%,虽然同比增长4.3%,但扣除通胀和疫情因素,实际GDP仍然是负增长。

二是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银行2022年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在全球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背景下,俄乌冲突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漫长的增长乏力、通胀高企时期。这将导致滞胀风险上升,可能给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经济体带来伤害。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从2021年的5.7%下降到2022年的2.9%,远低于今年1月预期的4.1%。其中,对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期从2021年的5.1%大幅下降至2.6%,比1月份的预测低1.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的增长预期,也从2021年的6.6%降至2022年的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增长预期。

目前不仅是美国,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通胀严重。欧盟统计局5月31日的数据显示,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市场持续动荡、食品价格飙升,5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8.1%,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央行6月10日的数据显示,5月PPI同比上涨9.1%,预估9.8%,前值10.0%;环比持平,预估0.6%。5月出口价格指数为126,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16.7%。进口价格指数为167.2,环比上涨3%,同比上涨43.3%。

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价格压力不断扩大。2022年4月19日,IMF指出,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为5.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为8.7%,二者较1月的预测值分别高出1.8和2.8个百分点。上游各类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中下游,最终带来全产业链的通胀压力。

美联储加息对A股影响有限

《21世纪》:为应对通胀压力,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新兴市场国家也在纷纷加息,如何看待加息潮的来临?对全球经济(资本流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聂庆平:美联储加息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由于产业空心化,目前美国无法通过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只能自身采用加息和缩表方式来降低通胀,但这会加剧经济衰退的风险。

因为加息会促使美国国债长端利率上涨,推动市场利率走高,不利于企业增加借贷扩大生产,也会使个人贷款和消费的利息成本加大,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缩表会减少美联储在市场上的购债购股规模,市场暴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又会加深危机。

所以,美联储通过史无前例的加息来应对高通胀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受到美元供需关系的影响,美国国内的流通美元减少,美元会相对升值,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采取的高利率也会导致国际资本增加对美国市场金融资产的购买,从而美元回流,造成全球经济的风险外溢。所以,全球经济为应对这种风险外溢带来的通胀和资本外逃风险,大多数国家都会采取相应的加息政策。

国际金融协会最新预测认为,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在此背景下,今年流向新兴市场的非居民资本将减少42%,由去年的1.68万亿美元降至9720亿美元。其中,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预计将流出290亿美元资金,而去年流入了超过580亿美元资金。巴西今年流入的资本预计将减半至553亿美元。

对于A股来说,美国加息和缩表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和独立,有足够的弹性来应对,另外缩表开启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相对有限。

《21世纪》:在全球面临通胀压力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是否在加大?

聂庆平:从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中国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整体经济情况突出了一个“稳”字,这也充分说明政府“六稳六保”的政策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2022年5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1%(前值+2.1%)、环比下降0.2%(前值0.4%);核心CPI同比上涨0.9%与上月持平。2022年5月,我国PPI同比上涨6.4%(前值+8.0%),环比上涨0.1%(前值+0.6%)。

从5月CPI和PPI的数据来看,和海外通胀不同,国内通胀不是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流动性维持宽松的确定性较高。即使未来输入性通胀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上升,幅度也会非常有限。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国内需求不见起色,央行的政策重心将一直是稳增长。

另外,全球贸易占全球经济的比例不断上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按全球贸易额占全球GDP的比例算,1960年至1973年,贸易仅占全球GDP的23%~30%,而到2018年已经上升至60%。中美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初,中美贸易的格局和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综合实力在全球的排名逐渐下滑,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二战后的56%下降到不足24%,贸易占比从1/3下降到不足10%。2020年美国货物出口总额1.43万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17.82万亿美元的8%。

近20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GDP占全球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据统计,今年1-5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16万亿元,同比增长8.3%,在全球高通胀和疫情影响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助力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

《21世纪》: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会带来什么助力?

聂庆平:在当前美国和西方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总体上表现为“稳”的特点,中央提出的“六保六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从贸易的结构看,中国的对外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高技术产品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中国自身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因此即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展现出了非常强的经济韧性和活力。

5月中旬以来,海外中资股市场持续反弹,MSCI中国指数累计涨幅超过17%;5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大幅增长16.9%,与4月3.9%相比明显加快,进口同比增长4.1%,与4月持平;5月份CPI同比涨幅2.1%,与4月持平,PPI同比涨幅从4月份的8%回落至6.4%,推动PPI与CPI涨幅差距大幅收窄。

2022年1-4月份,中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45.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6.7%,高技术服务业5642亿元,同比增长17.3%。5月份工业生产由降转增,装备制造业回升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环比增长5.6%;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但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持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0.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投资增长10.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0.8%。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这种政策能够挽救众多生命,符合中国国情。根据世卫组织的评估,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约为1490万,几乎是各国官方上报世卫组织统计数字的3倍。谁来为这些不幸的生命负责?

中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如果不是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全球的死亡数字会更加触目惊心。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如果中国贸然放弃“动态清零”政策,将可能导致150多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疫情。

二是能够保障经济增长。疫情才是拖累经济的罪魁祸首。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下降约1.4%;欧元区19个成员国的GDP增幅相比上一季度收缩0.1%。经济增长受多重因素影响,但“躺平”和“共存”,显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积极效果。

今年2月宣布实施“与新冠共存”计划的英国,其医疗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疫情不断反复,学校和企业也很难维持正常运转,“有1/10的人在生病”。伴随着疫情变化和利益纷争,美西方一些国家在“封锁—疫情放缓—放松管控—疫情反弹—再次封锁”的循环中反复折腾,直接拖累了本国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

相比之下,由于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8.1%,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和中国巨大的市场仍然让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成为最有价值的投资目的地。从近期的经济数据看,实际使用外资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3%、53.2%和80.4%。

三是唯有统筹疫情防控,才能有效推进国内经济稳增长,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债务风险大,风险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房价上涨,全球通胀加剧,进而导致货币政策转向带来外溢风险,疫情已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未来仍然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实践证明,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为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健康、安全、稳定的环境,也有效避免了对其他国家造成疫情外溢。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运行有望逐步复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安全能得到持续保障。

(作者:姜诗蔷 编辑:朱益民)

姜诗蔷

财经版记者

关注债券市场、基金行业,持续追踪证券市场动态,做专业财经报道。邮箱:jiangs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