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 做好秋粮田间管理和灾害防范
要继续压实责任,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杂粮杂豆产量略增,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玉米等夏播已近八成,早稻和秋粮长势良好。这来之不易,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要继续压实责任,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要抓好夏粮收储,保质保量入库。二要不误农时落实玉米、晚稻、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夏播面积。三要做好秋粮田间管理和灾害防范。抓好猪肉等菜篮子。
夏粮何以增产丰收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获“三夏”小麦3.01亿亩,收获进度达99.2%,全国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今年麦子产量挺好,我家每亩产量有1200-1300斤,麦子水分高的亩产能到1500斤。”河北深州农民徐东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夏粮增产并非个例,近期受访的河北、河南多个地区的种粮农民反馈,今年种植的冬小麦产量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整体来看,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
去年秋冬种时,我国遭遇罕见秋汛,北方冬麦区部分地区土壤过湿,冬小麦播种受阻,共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约15天,占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的1/3左右。在小麦晚播、前期苗情复杂的不利因素下,今年夏粮何以丰收?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农村部重视种植技术推广工作,调派专家指导小麦生产,各地加大水肥投入,促进弱苗扶壮,加强田间管理管护等,夯实夏粮丰收基础。后期从小麦灌浆到收割期间,雨水少积温高,利好小麦增产。
不仅产量增加,今年小麦价格也明显高于往年,呈现高产高价格局。
“我种地二十多年,今年应该是小麦价格最高的一年,6月12日前后我家刚开始割麦子时每斤小麦的收购价就是1.5元左右,到6月18日我家收完麦子已经涨到了1.57元。”徐东考说。
麦价上涨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胡冰川认为,多元收购主体收购、俄乌冲突下市场对小麦价格预期看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等多种因素博弈带涨小麦价格。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小麦分析师吕凤阳则认为,去年农民种粮成本增加也是今年小麦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由于认为后期麦价还会继续上涨,今年徐东考家的小麦收割完并未立即出售,而是储存在村里的粮庄里。据徐东考了解,往年同村的人基本收割完小麦就出售,今年相当一部分人都囤粮待涨。
据Mysteel调研,今年新麦收获后直接售卖的农户仅占3成,较往年同期减少2成左右。
吕凤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农民囤粮一方面是受国际形势影响,“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另一方面,去年农户种植成本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小麦价格强势上涨,也使农户产生继续看涨心理,捂粮惜售。
极端天气对秋粮生产影响有限
伴随着夏粮收获,各地积极安排部署夏粮收购工作,多地展开相关督导调研。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1177万吨,其中:江苏收购418万吨;河南收购294万吨;安徽收购258万吨;山东收购93万吨;湖北收购55万吨;河北收购14万吨。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43万吨。
今年农民囤粮情况加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夏粮收储的难度。
胡冰川表示,往年在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条件下,以国有粮库和大中型加工企业的政策性收储为主,今年新麦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多元收购主体踊跃参与夏粮收购。农民惜售一定程度上也使收购价格稳定在高位,增加收储压力。
“实际上,可供参考的国际小麦价格已经回落,我国小麦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缺乏动力支撑。”胡冰川说。胡冰川认为后续小麦价格存在下降可能,建议农民及时出售小麦,“能出手、该出手时一定要出售,尽早争取主动权”。
在目前的收购形势下,在胡冰川看来,一方面相关部门和政策性收储主体要有短时间大规模收储的承压预期并做好应急准备,谨防小麦价格下跌后农户海量出货;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使更多农民及早出售小麦。随着黄淮海地区“梅雨季”来临,农民小麦储存条件差也不利于小麦长期储存。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持续降雨。6月中旬以来,南方强降雨不断,华南持续强降雨,江南“入梅”后降水强度增强。此外,北方多地高温不退,东北等地也频现强对流天气。近期高影响天气多发,是否会影响秋粮生产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胡冰川指出,水稻、玉米的生育期在100-120天之间,期间存在很多自然条件变化,对此不用太过焦虑,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高影响天气对秋粮生产影响不大。另外,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持续提高。从统计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稳步下降。
即便后续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持续或出现新的极端天气,胡冰川认为也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增施化肥、抗洪排涝等人工干预措施减少极端天气影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跨经纬度大,即便极端天气影响局部粮食生产,对整体粮食产量影响也有限。
实际上,小麦机收完成后,各地抢抓墒情进行夏播夏种,据央视新闻6月19日报道,除双季晚稻外,全国夏播粮食作物已播77%。
6月19日,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工作组,并组织专家科技小分队,赴河北、山东、河南受旱地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指导地方落实科学抗旱关键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夏播任务,推进夏管顺利开展。
工作组指导各地及时抢墒、造墒、补墒播种,落实干埋等雨、播后浇“蒙头水”等抗旱播种技术,确保种足种满、种在适播期。对已播作物及时充分挖掘水源,应浇尽浇,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
(作者:李莎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