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新金融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哪些人群是新市民?他们最期待哪些金融服务?
想要真正实现新市民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首先要对新市民群体及其金融服务需求的特殊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于4月末在线发起了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调查,以期完整勾勒出新市民群体画像和金融消费特征,准确把握新市民群体最迫切的金融需求和痛点,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后续行动提供参考。
今年3月初,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新市民群体由此形成,并带来强劲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如何为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成为摆在金融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上述《通知》发布后,多地金融监管部门迅速推出相关举措,促进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专项服务方案,强化优化自己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和能力。
新市民构成:80、90后为主
公开资料显示,“新市民”这一提法最早可以追溯至2006年2月。彼时,青岛市为提高120万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将该群体称为“新市民”,其子女称为“新市民子女”,取得青岛“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以享受子女入学、房贷、保险、购车挂牌、考驾照等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同年8月,西安市雁塔区下发《关于规范“新市民”称谓的通知》,同样将雁塔区40万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称为“新市民”,替换原来“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称谓。
之后国内多个城市,如沈阳、长春、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纷纷跟进,提出将外来务工人员当作“新市民”看待,尽力消除各种针对他们的不合理待遇。
2014年7月份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明确提出,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应的金融服务。
如今,官方给出了“新市民”的明确定义:即“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上述《通知》显示,目前我国新市民群体大约有3亿人,这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20%。如此庞大的群体,其内部构成直接决定了该群体的消费能力及金融服务倾向。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线上调查,现阶段新市民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具体来看,参与此次线上调查的新市民中,80后和90后占比均接近40%,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有绝对优势。而80后、90后恰恰是当下新消费的中坚力量。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释放新市民群体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可以推动金融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和传递,进而打通内外循环,实现双循环。
正如官方定义所指,新市民群体多种多样的诉求进入城市,进而在城市发展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此前,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市民群体以城乡流动人口为主,占比约七成,其中高校毕业生及新落户城镇居民占比仅一成,这表明外来务工人员是新市民群体的主要构成。
同样,此次线上调查的结果显示,因为创业就业来到目前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占比达到75%。根据零壹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市民群体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正是该群体的主要工作场景和收入来源。
从新市民群体的分布区域来看,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三大经济圈中,新市民群体更偏向珠三角地区,占比超过30%,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占比均在20%左右。当然,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同时也对相关地区金融业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服务倾向:住房需求最迫切
基于庞大的数量,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需求纷繁复杂,但从主要构成人群来看,住房及相关金融服务无疑是最受新市民群体关注的问题。
“在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拥有一套住房,是很多新市民获得家的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日前撰文指出,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市民进城的安居需求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
一是新市民初到城市需要通过租房进行过渡。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房价较高,收入不高的新市民在短期内很难负担得起购房支出,平均租房期限更长。
二是新市民经过几年奋斗具备了购买住房的实力。在这个阶段,新市民因受自身户籍、社保、流动性等原因所限,需要更为便利的服务。“在这两个阶段的需求中,租房安居的需求尤为突出。”
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新市民中有接近6成的人都申请了住房贷款;有接近4成的人认为,新市民金融服务应该优先解决新市民群体住房租赁的问题;有超过6成的人想要获得住房贷款方面的新市民金融服务。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新市民大省,截至2021年末,辖内新市民群体超过4000万人。此前广东银保监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2500多名新市民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广东新市民对居住问题以及相关金融服务最为关心。
因此,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发展的同时,应该重点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新市民群体“居者有其屋”。
当然,除了住房领域,新市民群体更需要的是伴随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零壹智库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把新市民这个群体按照生命周期来划分,金融服务应贯穿新市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前端到城市找工作,到后面的生活消费,再到结婚生子,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和医疗保险。但现阶段,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显然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在此次线上调查中,参与调查的新市民中有接近7成的人对享受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表示不满意。其中,32%的认为金融产品种类少,43%的人认为金融产品缺乏创新,44%的人认为金融产品针对性弱,还有超过30%的人认为当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收费不合理、服务态度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也并非由金融机构单方面造成的。
“由于受工作经验和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新市民收入不够稳定,缺少固定资产,融资主要依靠非正规网贷机构,所以普遍存在征信信息复杂、多头借贷、隐性负债较多等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物、无信用记录或征信信息复杂等痛点,成为横亘在新市民群体和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一堵墙。
此前,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金融服务“新市民”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新市民“薄档案”、弱资产、弱流水等特征制约信贷发放。此外,补贴水平不够、申请流程复杂也会限制创业担保贷款扩大范围。另一方面金融素养较低,也使得“新市民”在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等。
如何进一步突破新市民金融服务瓶颈,上海银行计划财务部张吉光认为,需要聚焦新市民金融需求与现有金融供给的不匹配问题,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入手,需求端重点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知识认知和金融规划能力,供给端重点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最终形成新市民看得懂、找得着、用得起,金融机构愿干、能干、敢干的良性金融服务生态。
具体到银行业,工行广东分行行长韩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强多层次的银政对接,加快新市民相关信息的共享整合,建立完善专门支持“新市民”政策体系,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探索研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丰富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均等性和便利度。
(统筹、策划:马春园)
(作者:家俊辉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