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实习生韩文榕 北京报道
这十年来,人民银行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践证明,过去这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陈雨露从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一,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更加完善。我们始终坚持要管好货币总闸门,同时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M2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始终保持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实现了优化组合,也就是较高增长、较低通胀和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第二,在过去十年,我们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重点是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出台,既有力支持了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的冲击,同时又积极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我们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重点是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传导机制,也就是由市场利率和央行引导来影响LPR,然后再影响贷款利率。在存款方面,我们也建立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也就是引导存款利率跟随LPR和国债收益率的变化,以此来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值得一提的是,陈雨露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了详细介绍。
陈雨露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的。也就是说,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方面,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的时候,坚持顺势而为,也就是按照目标一致性的原则,来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把央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是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的,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的平稳增长。
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说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同时,市场也应该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场利率水平之间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会对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
(统筹:马春园)
(作者:边万莉 编辑:视频:许婷婷,实习生欧梓锋)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