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考招生季|多所高校注重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就业前景可期

大湾区观察陈思琦 2022-06-24 15:11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未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随着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将迎来重要的志愿填报环节。

不久前,深圳市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等8大未来产业(以下整体简称为“20+8”产业)。《意见》着重指出,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随着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本地大学正在给城市输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而从更具体的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的角度来看,深圳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要求高校加快实现学科专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产业有所呼,高校有所应,对有意来深求学的考生来说,因“20+8”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将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相关专业的考虑因素。

注重前沿交叉学科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深圳大学新增法学、新闻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南方科技大学新增5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括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深圳高校入选的一流本科专业中,新工科与交叉学科所占比重较大,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未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钱辉环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越来越注重前沿交叉学科,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作为深圳重点布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智能机器人领域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需要人才具备机电一体化设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小舟同样向记者表示,合成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生物、化学、医学、物理、计算机知识高度交叉。例如,研发某种药物需要观察动物的肠道菌群是否失调,要求研究人员有生物学科基础,与此同时,机器学习、计算机编程在实验操作环节也是必备技能。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世界科学前沿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局部视角与单向思维将阻碍科学研究更加深入。随着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学科的交叉点往往会催生新的科学生长点,进而有效推动科技创新。

探索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根据近期陆续发布的招生计划,为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深圳各高校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该专业属于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同时也是A+学科。此外,该校特色班“智能强基班”将重点培养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核心领域国际领军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数学类五个专业(类)招收学生。

深圳本地的老牌高校深圳大学开设了约30个本科特色实验班,实行高水平、小规模、跨学科的精英培养模式。以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下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集成电路制造”特色实验班为例,该实验班将物理光电、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融合于课程中,同时与大族激光、华芯半导体、深圳拉普拉斯等知名科技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填补国内尤其是深圳集成电路制造专门人才的缺口。

钱辉环告诉记者,科研是一个不断积累智慧和勇气的过程,从本科阶段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科研基础,锻炼他们的试错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色在于非常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钱辉环的实验室,即使是毫无机器人研发经验的本科生,也允许以3-4人的小组形式,独立编程、焊电路板,尝试完成一些偏基础的研究课题。经过进一步的学术能力培养,陆续有本科生在国际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还专门为本科生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资助计划”,目前已有超过600位本科生获得经费资助,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深圳“20+8”产业布局,一方面要求高校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行业应用型人才缺口也要求高职院校、技师院校培养更多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着重指出,要加快人才培养引进,鼓励产学研用联动,协同培养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主任邓志君告诉记者,智能网联汽车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测试,由此催生了测试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研发助理工程师等许多技术技能型岗位。

邓志君表示,通过与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得以一同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条件允许时由企业工程师负责授课,学界与业界联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由此实现精准对接。

就业前景广阔

“每年这段时间,总有师弟师妹咨询我的工作情况。大家对材料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就业面窄,赚钱少。”毕业于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的杨女士告诉记者,“生化环材”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专业,素来被网友称为“天坑”专业,课程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就业受限。

纵观深圳此次重点布局发展的“20+8”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产业均涉及上述“天坑”专业。

杨女士目前在深圳一家工业百强上市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她向记者表示 ,“天坑”只是一些人的刻板印象,其实正因“生化环材”等领域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相对稀缺,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通常较为可观。

在南山区日前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从事生物医药开发与应用的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面向本科毕业生招聘的微生物检测工程师、功效检测工程师等岗位平均月薪达1.2万元以上,但要求应聘者有扎实的生物、化学、医学等交叉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凤毛麟角。

“合成生物是一个非常新的学科,若想实现产业化,具有高校科研基础的人才培养很重要。”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崔俊锋同样向记者透露了“招人难”的问题。由于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稀缺,企业从事研发只能“拼”人,即同时招材料学、生物工程、化学生物、人工智能等各学科的人才,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的研发工作,这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深圳各高校正在积极适应“20+8”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迭代更新。选择来到深圳并进入相关前沿学科领域的准大一新生们,或许可以大致预见几年后的就业前景。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石恩泽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陈思琦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