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创想象力:粤港澳携手强创新 瞄准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从科技创新来看,国家对大湾区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主,南沙应在科技成果转向产业化应用方面先行先试,要在跨越成果与产业间的“死亡谷”中开展路径探索。
出租车没有驾驶员,但乘客通过语音就能变更目的地、控制开关车窗和调节空调温度。这一幕并非出现在某部科幻电影之中,而是在广州南沙的街头。
今年4月,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获准在广州南沙投入100辆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出租车服务。这是国内首个颁发给自动驾驶企业的出租车经营许可,也折射着南沙这座“未来之城”的科创底色。
6月14日,国务院公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明确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将南沙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如今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是南沙发展重要着力点之一。近年,随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南沙科学城发展日新月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在即,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快速发展,全球创新要素正持续向南沙集聚,南沙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不断进阶。
随着方案落地,“科创南沙”的想象力被进一步激发:通过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南沙将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
多位专家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交汇点,因此在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叠加税收等方面重大利好政策,南沙将更有力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产业能级,加快向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进阶,进一步带动大湾区协同创新驱动发展。
从“科技强”到“经济强”
科创企业的汇聚,是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2017年10月,成立于美国硅谷的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决定在南沙“安家”。据了解,当初吸引这家公司前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沙在自动驾驶创新方面的开放政策环境。这也让小马智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开展自动驾驶车队常态化试运营的公司,而南沙也因此收获了一家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道路路测是自动驾驶服务规划化的基础,南沙当年支持自动驾驶这个新事物,需要勇气和魄力,对企业也是莫大的鼓励支持。”
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选择到南沙“逐梦”。6月1日,以航天产品研发为主业的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迁入广州南沙,成为南沙乃至广州市的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数据显示,近三年南沙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从379家增至1619家,年均增长106%,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744家;小马智行、巨杉软件、巨湾技研等企业还入选了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系列榜单。
南沙为何能成“独角兽”企业“黄金牧场”?这背后,优化的创新生态是重要答案。例如,今年3月南沙发布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提出将投入20亿元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全周期、分层次地精准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
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该企业落户南沙一方面是南沙区位优势显著,包括毗邻海南发射场;另一方面是南沙良好的营商环境及有力的政策支持。
南沙的新兴产业版图也因此不断壮大,并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科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落实到具体产业,否则企业、人才无法集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南沙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新兴产业“加速度”。
此番,《南沙方案》也明确,南沙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数字产业以及科技兴海产业。
其中,南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被认为将是“重头戏”。据介绍,2021年南沙汽车制造业产值达1548.55亿元,同比增长16.4%,连续四年突破千亿规模。着眼未来,南沙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上下游产业链联动配合,《南沙方案》落地将推动创新资源聚集,利于企业用好大湾区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例如,聚焦汽车电子等应用领域,南沙还将撬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全链条产业发展,牵引覆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生态,深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南沙创新驱动战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通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自2018年以来,南沙已累计投入超150亿元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加快推动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如此,未来五年,南沙预计还将投入超过200亿元全周期、分层次地精准支持企业、人才发展。
目标上,南沙则明确,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GDP比重达40%,年均增长1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近3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形成向千亿级集群拓展的趋势,新能源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近500亿元,新兴服务业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在车间”
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是近年南沙致力于突破的关键点,也是《南沙方案》明确的重要命题。其中,打造重大创新平台被置于突出位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加快在南沙集聚建设。
这其中,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期工程即将迎来收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汇聚包括16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科考设施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可以说,原本“底薄弱”的南沙正朝着基础科研高地挺进。
不过,更期待在实践中获得答案的是,南沙如何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南沙方案》提出,南沙要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从科技创新来看,国家对大湾区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主,南沙应在科技成果转向产业化应用方面先行先试,要在跨越成果与产业间的“死亡谷”中开展路径探索。
“传统技术转移模式多从技术供给端发力,我们则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政府项目立在企业需求上,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在企业车间里。”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执行总裁廖晓东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跨越人才技术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廖晓东介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了“一站式对接、一条龙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截至2022年5月,“华转网”集聚来自全球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753项,共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带动企业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格局将得到更深入探索。“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被明确为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的重点。
对此,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科创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落地转化需要全面生态环境,这也要求粤港澳要深化协同创新,南沙优势鲜明,可通过合作提升技术的溢出效应。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开办便备受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也将成为面向未来、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摇篮,未来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表示。
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表示,南沙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林江表示,协同港澳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不仅是南沙自身禀赋的体现,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除具体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南沙更重要的还必须在科创体制机制上加强创新,破除创新要素流通壁垒,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引领大湾区创新发展。”
(作者:黄浩博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