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洞察|珠海由“园”向“城”蝶变,创新供地模式助力新兴产业集聚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彭敏静 2022-06-29 23:2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道 6月26日,金湾华发产业园首批总建筑面积约101.3万平方米的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两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全面进入主体建设阶段。

据了解,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家电为主导产业方向,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及机电组件制造、集成电路封测、智能家电零部件制造等细分领域。而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为主导产业方向,聚焦发展智能家电零部件制造组装、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细分领域。

不只是金湾区,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近期,珠海市各区正在密集开展5.0产业新空间项目的动工建设,包括鹤洲一体化区域内的保开智能制造中心;香洲区的三溪科创小镇启动区三期项目格创·智造等等。

一个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不断涌现,正是珠海打造产业园区新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珠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珠海市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増势,同比增长27.2%。

实际上,2021年年底以来,珠海从提出整备7000亩“熟地”的年度目标,到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再到发布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守住工业用地红线,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用地管理的“破冰”举措,进一步开拓产业空间、提升土地效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随着珠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涌现,不少企业对产业配套的需求旺盛。无论是整备连片熟地、老旧厂房“腾笼换鸟”还是采用“工业上楼”模式,珠海在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留足空间。同时,珠海还在积极探讨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将宜居宜业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吸引优势。

“工业上楼”:向天空要产值

珠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珠海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6.15亿元,同比增长7.8%。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生物医药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2.2%、15.1%、17.3%;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6%、12.7%。

随着珠海产业快速增长,而发展空间越来越稀缺,如何破解存量时代“一地难求”的用地之困?如今,珠海正借鉴深圳、东莞等地的先进经验,推动“工业上楼”模式,企图从土地存量发展增量。

今年以来,南屏科技工业园正在全力实施“投入倍增”计划,加速拓展产业空间、完善园区配套、促进产业发展。另外,充分发挥《香洲区关于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奖励扶持作用,走“零增地”发展路子,引导鼓励企业“拆矮建高、拆旧建新、增资扩建”,加速产业结构、厂房建筑和制造装备的迭代升级。

“我们没有多余的土地,只能向天空要载体。”南屏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文忠透露,主园区新一轮控规修改已完成编制工作,明确将园区总体容积率提升到3.0。未来三年,南屏科技工业园新引进项目、增容扩建产业项目共47项,预计将新增产业载体面积248万平方米。

如今,一批批新建项目已在路上。其中,2022年将有博创、锐翔、先导、格力冷水机组等9个新建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宇讯同轴、志美等8个增容扩建项目竣工投产。

三溪科创小镇是珠海主城区唯一可开发的成规模连片土地空间,如今也在做“工业上楼”的创新探索。

其中,博杰自动化产业园、三溪联合智造港项目便是珠海市首批联合购地的成功试点和集约节约用地的一次新尝试,以“工业上楼”创新模式实现集聚发展,总占地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共引入8家企业,项目已动工,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超40亿元。

6月17日,三溪科创小镇启动区三期项目——格创·智造正式动工,成为珠海市首个真正意义上实现“拿地即开工”、“只租不售”的5.0产业空间项目。根据规划,格创·智造首栋厂房今年底可达到进场装修条件,整体将于2023年6月竣工验收。

据了解,格创·智造项目以“工业上楼”为主导,可新增超16万平方米的5.0产业空间及基础配套。格创·智造进一步升级了厂房规格,局部柱网设置为9×12米,首层部分荷载达2T、层高8米,2-3层层高6到7米,4层以上层高超过4.5米,可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空间需求。

三溪科创小镇发展中心主任陆慧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一块土地只有一个房产证,现在一块地,不同的企业各自办证,更有利于企业融资。企业在尽量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有了自己的物业,土地也做到了集约节约。未来,“工业上楼”的试点经验有望在珠海全市推广。

高效空间集聚新兴产业

产业载体的升级提速,正成为珠海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日,欣旺达珠海金欣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然而,该项目所在地块上盖有多座闲置工业厂房。为此,金航集团将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并对闲置厂房进行工业5.0定制化改造,并以此引进深圳市欣智旺电子有限公司入驻。

类似欣旺达珠海金欣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例子不在少数。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珠海产业园区的企业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高能耗低产值的企业向新兴产业企业转移,土地从“低产”到“高产”质变。

作为珠海市工业园之首,南屏科技工业园从1999年工业总产值7亿元,到2021年迈入“千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4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总就业人口10万人,实现亩均工业产值1437.4万元,亩均税收90.67万元。

如此高的亩均工业产值,离不开高附加值产业的集聚。

“我们有一家核酸诊断原料供应商叫宝锐生物,租了3000平方的厂房,一季度产值已经达到三个亿(元),去年全年产值是5个亿(元)。”黄文忠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南屏科技工业园瞄准的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占用土地资源少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装备等亩均产值较高的产业。

2015年,港湾1号科创园园区还是一片凋敝破败的旧厂区,如今已完成从“旧厂房”到“国字号”的蝶变。此前留在旧工业区的上百家高能耗低产值的企业,如今已经“更新”为高科技企业,比如目前已集聚了近30家IC设计企业。

“我们的园区当时是唐家第二工业区,是由一个村级工业园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通过整个园区的管网改造、结构加固等,最终呈现出这样一个现代化产业园。”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峰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目前产业园已经有560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8000多名产业人才在此工作生活。

潘峰介绍,除港湾1号外,下一步还打造了港湾2号、3号等“港湾”系列园区,与企业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建立起“苗圃-孵化-加速-总部”的特色孵化链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

“港湾2号作为‘双博’基地已正式运营,主要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的创新创业企业,相当于企业的苗圃阶段,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将被引入到担任孵化器角色的港湾1号,助力其发展壮大。如果企业需要更大的生产空间,它将进入港湾6号这样的专业型生产园区,瞄准的是小升规企业。而港湾3号、7号则是瞄准过亿产值的企业。”潘峰说。

目前,珠海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12家,占全市总量比例突破30%,占比持续保持珠三角9市首位。

当前,珠海正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实现由“园”向“城”的“蝶变”。

“企业要成长壮大,最离不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为此,需要解决他的吃住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在潘峰看来,用城市级的配套来服务于产业是构建产业生态空间的重要环节。

潘峰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建设产业链生态、产业服务生态、产业文化生态这三个生态,三年内将在珠海高新区打造超100万的标杆式产业空间,并助力高新区今年年内筹措1万套人才房。

同样,三溪科创小镇也正加快完善市政配套和公服配套,打造创新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智能高度集聚、城市环境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科创小镇,比如投入约40亿元新建21条市政道路,提升改造14条市政道路;优先规划建设10所幼儿园、5所小学、4所中学、超1000套人才公寓及邻里中心和医疗设施等等。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彭敏静 编辑: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