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一 北京报道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公告,2022 年7月1日召开2022年第36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审核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未来电器)等3家公司的首发事宜。
从2021年6月30日申报材料被正式受理,未来电器排队一年即将迎来上会审核。
其中,公司实控人亲友在上市前夕突然低价入股,2021年公司的业绩突然变脸等问题已引发市场疑问,是否会构成公司上市的障碍有待监管层审议。
公开资料显示,未来电器主营业务为低压断路器附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终端电器、塑壳断路器附件和框架断路器附件等。
此次上市,公司拟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3500万股,募资5.33亿元分别用于低压断路器附件新建项目、新建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和新建信息化系统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次IPO并不是未来电器第一次冲击资本市场, 2015年3月公司完成股改,2015年8月4日就在新三板挂牌。2017年6月,未来电器首次提交招股书,但是在同年的12月被监管层抽中现场检查,四个月后未来电器主动撤回了上市申报材料。
对于前次上市败北,未来电器回应深交所问询时称,“公司2016年度收入利润规模相对偏小,综合考虑当时的上市审核政策及形势、自身业绩情况及发展战略调整,决定主动撤回申请文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追查其前次上市材料发现,首次IPO时,未来电器的经营业绩表现较为稳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三年增长,交表的前一年即2016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2亿元,同比增长47.97%,归属净利润2944.79万元,同比增速高达37.28%。
当年业绩高增长的情况下,未来电器的A股上市路却戛然而止。
时移世易,再次闯关,未来电器的业绩却并不乐观,公司已面临明显的业绩增长压力。
未来电器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51亿元、4.61亿元和4.59亿元,各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97.24万元、9702.44万元和8052.19万元,报告期内,未来电器的营收和盈利能力出现下滑迹象。
报告期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315.53万元、3775.60万元及1.44亿元,公司连续两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同期净利润。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公司的最新业绩预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为2.2亿元至2.4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94%至5.89%,预计归母净利润3850万元至4000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8.89%至-15.73%。公司预计扣非后归母的净利润同比变动更是可能出现19.01%至15.81%的下滑。
这意味从前次冲击上市到此次交表的五年时间,未来电器上市关键节点,未来电器或迎来业绩变脸。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话采访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但是其技术人员称不能回应,截至发稿记者也未获得准确回应。
“多年营收增长有限,盈利能力出现下滑,说明公司可能将面临成长性风险。”某券商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招股书中,未来电器则坦诚公司存在短期成长性和中长期成长性的风险,“公司中长期的成长性主要取决于低压配电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以及公司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或者推出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若低压配电智能化的发展不及预期,亦或者公司不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增长停滞甚至下滑的风险”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深交所的三轮问询内容发现,监管层已注意到未来电器出现业绩拐点的情形,并对此进行了多次问询。
受市场销售不景气的拖累,报告期内未来电器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2019年至2021年,公司注塑车间产能利用率仅分别为98.73%、83.24%和85.58%,线路板车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1.71%、85.52%和70.81%。
即使在现有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的状态下,此次募资,未来电器再次计划布局新的产能,其募资总额中的4.17亿元将投向低压断路器附件新建项目。
虽然招股书中,公司并未详细披露新建项目的产能情况,但是相对于其目前的产能或将大幅提升。
招股书中,未来电器表示,该项目经济效益测算期为12年,测算期内可实现年均净利润7611.07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18.51%,这几乎与公司现在的盈利能力相当。
目前未来电器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报告期内公司的产品价格和毛利率出现下降,市场份额也面临下降风险。而公司一面是产能利用率骤降,一面却仍要大幅扩产,未来新增产能是否有足够订单消化,考验未来电器的经营能力。
目前未来电器主要客户包括正泰电器、良信股份、常熟开关、德力西、天正电气、上海人民电器、施耐德、ABB、西门子、罗格朗和伊顿等国内外知名低压电器行业企业。
其中部分客户,既是未来电器的客户又是公司供应商,同时还是公司的直径竞争对手,未来电器前五名客户中,良信股份被未来电器标明为竞争对手和可比同行。此外,正泰电器也是公司的竞争对手。
一旦竞争对手客户转变经营策略,未来电器的营销或将受到直接的冲击。
(作者:韩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