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集团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香港经济起步到腾飞的一个缩影:由劳动密集型起家,然后转向资本密集型谋求多元化发展,最后向金融及高科技领域进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 香港报道 “香港现在稳定下来,由乱转治,现在我们希望由治及兴。只有稳定才会繁荣,(香港回归)25年经历过大起大落,我希望香港接下来能开一个新的篇章,“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蔡冠深可谓是香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54年,蔡冠深的父亲蔡继有在香港开了一家鱼档,凭藉全家人的努力,小鱼档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当时香港水产行业颇有名气的“海产大王”。1982年,25岁的蔡冠深正式接棒新华集团的管理大权。如今,新华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业务多元、拥有五家上市机构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蔡冠深坦言,回归以来,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是“一国两制”,只有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才能稳定繁荣。“‘一国两制’对香港来讲是最重要的,没有‘一国两制’,香港没有今天。”
新华集团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香港经济起步到腾飞的一个缩影:由劳动密集型起家,然后转向资本密集型谋求多元化发展,最后向金融及高科技领域进军。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出现经济转型,经济结构逐渐由制造业转移为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行业。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与珠三角地区以“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携手打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最经典的范本。
”改革开放40(多)年,香港的企业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广东,在珠三角,我们建起了上万家工厂,聘用上千万的员工,共同打造了一个世界工厂,”他说。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在内地的港资制造企业约有4.6万家,其中45%以上在广东省,并且广东的港资企业占比在近年来逐渐增加。根据估算,2018年港资企业在内地创造了约5000亿港元的产值,相当于同期香港GDP的17.6%。
“引进来、走出去”
据了解,新华集团早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在内地投资,成为最早“北上”的香港企业之一。在过去数十年中,蔡冠深带领这家老牌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发展涉及海产、地产、金融、科技、传媒、基建及教育培训等八大业务板块,成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新华集团在大湾区深度投资,蔡冠深本人也担任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
蔡冠深坦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升级转型,广东省实施“腾笼换鸟”的转型举措,“新的东西要进来,高科技、智能化的产业要进来。这给香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前香港在珠三角主要参与的是制造业,现在是把高增值的产业、把香港的现代服务业慢慢拓展到大湾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近年来蔡冠深积极奔走在亚洲商界大力推广大湾区。“我们希望把其他湾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但不是以前那些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产业,希望来的是环保、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数据等高端产业,能够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他表示。
在蔡冠深看来,香港最大的优势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亦是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超过50%的外资来自香港,出去的资金近60%左右都是经过香港。香港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不可替代的平台。”
香港历来是内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直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港商对内地累计实际投资额13013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引进外资总额的53.3%。
同时,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内地累计对香港实际投资14385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55.7%。
然而,香港的经济结构非常独特,服务业占比全球最高超过93%。贸易物流和金融服务是香港经济两大支柱,各占GDP的20%左右。因此,近年来,特区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创科产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经济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亚洲金融危机后,商业“嗅觉”十分敏锐的蔡冠深亦开始将集团的业务由传统业务转向科技、金融等高增值行业延伸。据了解,新华集团近年来不断扩大在内地的投资,在全国八个地区总部的墙上,都清楚地写着一句话:“中国梦就是新华梦”。
同时,新华集团紧跟国家的发展战略,积极加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去年,蔡冠深的幼子蔡展思亦在大学毕业后去大湾区开拓事业版图,担任新华集团大湾区总裁。
2021年10月,位于广州南沙的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利用香港新华集团的资源,为进驻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企业服务方案。至今中心已吸引20余家香港企业和商协会入驻,同年8月,新华集团策划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基金在广州正式启动,初期总规模为100亿元。
蔡冠深表示,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强强联合”,是未来必然要走的路。香港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拓国内国际双循环所带来的机遇,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国际化地位。
发展是根本
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兴,就需要在破解民生难点以及深层次矛盾上打开突破口。
由于香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严重依赖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环保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所占份额不足1%,仍不足以成为香港的新经济支柱。因此,香港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切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安老、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扶持力度。以特区政府2021年的施政报告为例,特区政府用于医疗和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在四年间增幅分别达到53%、62%。
“香港面对贫富悬殊(问题),也是一个国际资本、国际人才汇聚的地方,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发展,才可以解决我们内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蔡冠深说。
从一个小渔村崛起成为全球知名的贸易中心及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香港采用了以公共交通及铁路带动的高密度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利用紧绌的土地资源,建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累积了成功的城市发展经验。
随着香港的核心商业区发展日趋饱和,土地供应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加剧。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交通基建配套,新界大部分的土地仍未开发。香港融入大湾区势在必行,毗邻深圳、有着丰富土地资源的新界北,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优势。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此前提出了未来20年建设“北部都会区”的宏伟蓝图,备受外界关注。这一建议的亮点是港府首次打破了传统规划布局,全面规划新界北用地,拆墙松绑,加快造地建屋。
根据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该区将有250万人居住。创科将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引擎,区内可提供65万个就业职位,创科产业职位占15万个。这意味着,未来数十年后,香港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北部都会区”,打破香港长期以来的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格局,并且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在蔡冠深看来,北部都会区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整个新界北变成北部都会区,把我们的创新科技、创意产业,还有居住的用地、环保的因素全融在一起。”
“希望特区政府能够尽快把它落实,解决一部分的深层次问题。更重要的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把大湾区的建设做好,(香港)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我认为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可以从’危机’变成’契机’。” 蔡冠深说。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记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和佳
责任编辑:赵越 李依农
制作:李群
设计:林军明 白宇航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