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将中国先进的电池技术与德国先进的工艺工程完美地结合,正式开启国轩电池“欧洲造”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钱伯彦 哥廷根报道
当地时间6月27日,国轩高科(Gotion High-Tech,下称国轩)的首个欧洲电池生产运营基地正式启动,并于距离大众总部狼堡仅百公里之遥的哥廷根举行了第五届新能源经济论坛暨德国国轩开幕仪式。
根据国轩方面的规划,作为该公司在欧洲的首个生产运营基地,哥廷根工厂将通过棕地工厂和绿地工厂两期建设以实现18 GWh的产能目标。其中一期棕地工厂产能目标6 GWh,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启动建设,并预期将于2023年9月实现第一期产线3.5 GWh的正式投产。
国轩电池“欧洲造”步伐正式开启
根据国轩哥廷根工厂厂长Ahmet Toptas博士的介绍,该生产基地将依托“国轩先进的磷酸铁锂电芯技术,加上经验丰富的德国员工,严格的质量管控和欧洲高标准的品质要求,未来客户拟覆盖储能、商用车及乘用车领域,满足欧洲新能源市场的需求,助力国轩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考虑到另一家宣布进军海外的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此前于4月7日宣布其图灵根工厂已获得8 GWh的电芯生产许可以及14 GWh的产能规划,国轩哥廷根工厂预期将后来居上,成为中资企业投资欧洲市场的新标杆。
该标杆项目在全球化退潮大背景之下颇为难得,因此也吸引了包括下萨克森州州长Stephan Weil、哥廷根市长Petra Broistedt、中国驻德大使吴恳、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合肥市长罗云峰等中德政要与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共同参与并见证。
中国对德投资曾于2017年至2019年达到顶峰,以包括宁德时代的图灵根工厂以及美的集团收购机器人巨头库卡为代表的中资出海事迹一度长期占据德国各大媒体头版头条。随着新冠疫情爆发导致的经济动荡以及俄乌战争等地区冲突带来的全球化冷却,中资对德、对欧投资在数年的静默之后开始以国轩为代表逐渐复苏。
在当天由国轩高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布伦瑞克大学、哥廷根经济促进与城市发展协会(GWG)和德国中国商会(CHKD)等于哥廷根工厂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新能源经济论坛上,德国汽车研究中心CAR所长Ferdinand Dudenhöffer就预测作为德国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将于2028年左右以电动化浪潮的方式再度进入发展期,有望逼近2017/2018年全球汽车销量纪录。
此次国轩德国工厂的大笔投资也正是该大趋势的最佳注解。
占地面积约17.4万平方米的哥廷根工厂其实已经存在超过60年,此前作为博世集团Aftersales事业部工厂在当地运营已久。
随着燃油车时代即将落幕,博世一度计划彻底关闭该生产基地。正是国轩接手该基地才避免了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著称的博世免于在哥廷根背上大面积裁员的恶名。
正如同德中商会主席Michael Schumann在当天的新能源经济论坛上所言:“德国经济在能源转型等问题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国无须也不应独自面对挑战,中国的企业与投资就是最好的帮助。国轩的投资同时也证明了德国和下萨克森州的竞争优势。”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亦表示,国轩将中国先进的电池技术与德国先进的工艺工程完美地结合,正式开启国轩电池“欧洲造”步伐。
2025年国轩海外产能规划将达100 GWh
国轩在德国进行大手笔投资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去年12月15日,国轩宣布向大众中国非公开发行股份,完成新增股份登记并正式上市。大众中国也通过26.47%的持股比例,成为国轩第一大股东。
国轩与大众中国、乃至大众总部的合作其实并不局限于投资层面的持股。早在今年3月大众的电池日(Power Day)上,大众方面就宣布将在2030年于全欧洲范围内建立六座动力电池工厂以达到240 GWh的电池产能。其中距离大众总部狼堡最近的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工厂的技术供应商就是国轩。而在中国市场,国轩成立年产20 GWh大众标准电芯项目也早已确定。
即便撇除最大股东的大众中国,今年一季度录得营收203%惊人增长的国轩也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其中就包括进入博世供应链体系、与越南造车新势力VinFast合作开拓东南亚市场、与塔塔汽车设立合资公司开拓印度市场以及6月24日的阿根廷市场开拓尝试等。
根据国轩高科国际业务总裁李晨的介绍,2025年国轩全球产能规划将达到300 GWh,其中海外产能规划100 GWh。
除了当下大热的动力电池之外,进军欧洲的国轩也将目光投向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电池应用产品。
国轩德国哥廷根工厂厂长Ahmet Toptas在演讲时表示,将结合欧洲新能源市场发展与技术导向,研发符合欧洲本土的新能源电池产品,其磷酸铁锂电池除了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之外,还将包括储能电池、移动充电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其中就包括当天首发的国轩首款面向海外市场的便携储能产品品牌GenDome及首款便携移动储能产品Gendock 3000,也是国轩的半固态电池和首款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之后的电池产品家族新成员。
(作者:钱伯彦 编辑:张明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