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资管3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2022年上半年,疫情反复,产业和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资本市场较长时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出现了净值的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同样波谲云诡,风险资产价格大跌,能源、大宗商品等翻倍式增长,“高通胀”成为笼罩在全球经济体之上的阴影,海外央行纷纷启动加息,对中国的经济恢复可能形成怎样的掣肘?
“今年应该是自2008年以来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邓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实体经济开始走上恢复的轨道,而且恢复节奏也很快,近期权益市场反弹的背后正是市场对经济恢复的信心。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邓斌详细介绍了平安集团在今年的环境下,如何从战略和战术上进行逆周期布局。他认为,下一个阶段,在没有超低概率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将出现大量资金从债券市场转移到权益市场的趋势。“市场资金充裕,但是权益市场是一片洼地,未来权益市场才是海洋。”
邓斌2018年开始担任太保集团首席投资官一职,在就职该岗位之前,在美国国际集团(AIG)及友邦集团(AIA)工作18年,在风险管理、市场分析等相关领域担任要职。对于从太保集团转战平安集团,邓斌称“各自精彩”,入职平安数月,其最大的感受是很有创新精神。邓斌近期推动的一项备受市场关注的动作是,通过RQDII渠道在海外市场投资大量安全性和收益兼顾的人民币债券,这在保险资金领域属于创新式的尝试。
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
《21世纪》:2022年开局,疫情突发使得整个经济都受到影响,目前在陆续恢复中,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你如何看待下半场宏观经济走势?
邓斌:国家一直都在强调保持经济的问题,我们尤其关注的是实体经济的生产恢复。从全球视角来看,今年应该是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以来情况最复杂的一年,供应链断裂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造成的后果就是高通胀对经济的制约。过去的通胀大多是由需求端产生,因为经济过热。但这次不一样,是在全球供应链受到突然冲击、供给强烈收缩的背景下出现的,是供给端出现了问题,而且很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是当前实体经济恢复面临的一重压力,而实体经济的尽快恢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最近,资本市场已经领先实体经济出现了一轮反弹,市场目前密切关注这种反弹的趋势能否持续,能否收复权益市场之前的失地,能否促使整个市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1世纪》:近期权益市场的反弹确实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你如何解读这种反弹,背后是大家对经济恢复的信心和预判,还是仅仅对市场资金端和政策端的反映?
邓斌:政策端、资金端和市场端领先于实体经济。可能经济的恢复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是资本市场已经提前预判了。所以这种反弹的背后,我认为首先是政策发力带来资金充裕的结果;其次,这也表明大家认为经济恢复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出现。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接下来的恢复节奏?
邓斌:从不同的产业板块来看,会有个恢复的过程和顺序,比如最受影响的出口加工业开始有所恢复,还有新能源、电子加工等产业,目前已经看到有所恢复。一个核心的确定性是,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未来向好。
战略战术结合下的逆周期布局
《21世纪》:基于你对下半场经济走势和恢复节奏的判断,大类资产配置上采取何种策略?
邓斌:我们管理的保险资金规模接近四万亿,其中寿险有三万五千亿左右。保险资金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性和稳定性,有条件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进行逆周期布局,这也是我们实际在做的事。在市场最低谷的时候不是抛售,而是有纪律地主动配置。所以,最近市场反弹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一个毋庸置疑的规律是市场是波动的,不是一条线向下,也不是一条线向上,所以做资产配置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穿越宏观周期的战略定力。我们实施的三维战略资产配置架构的目的,是引领长期资金穿越十年的朱格拉周期。
上半年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抓确定性的收益。核心战略之一是为负债匹配长久期的资产。长久期的资产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长久期利率债,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长久期债券,过往几年我们投了很多利率债,这使得我们的资产负债久期差是全球同业中最小的机构之一。
第二个延长资产久期的做法是收租类资产。做投资的有一句老话,“只有现金能用来还债”,所以我们倾向于投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不动产和基础设施类资产。
《21世纪》:在这种战略配置的思路之下,你们如何预判下一阶段各类资产的表现,在战术层面将进行何种调整?
邓斌:孙子曰:“以正合,以奇胜。”投资是战略定力与战术纪律的结合。在战略层面,我们需要拉长资产久期并合理配置风险资产。在战术层面,第一,现在权益市场向上走,这是我们过去已经配置好的,才能享受到这个利益;第二,在利率下行之前,我们超前配置了长久期的利率债,抓住了利率高点;第三,在可控范围内,目前选择适度增加杠杆,因为目前借贷成本很低,我们需要提前配置长久期的利率债等资产,于是选择用杠杆资金提前布局,未来新的资金进入之后再将杠杆换出来。
《21世纪》:今年“资产荒”的概念又被广泛提及,你如何看待这一轮的资产荒,对你们的配置有什么影响?
邓斌:其实资产荒的概念出现已经七八年了,今年大家的感受更为明显。背后的原因,第一,市场上资金非常充足;第二,风险在加大。风险加大时,资金就会向安全资产蜂拥而至,从而出现“资产荒”局面。
我们的应对策略,第一就是逆周期配置,提前配置未来的资产,这是资产配置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第二,抓权益市场的机会。现在大量资金在银行理财上,他们又大量配置在公开债市场上,收益率只有3%左右,放在国际上,这个评级的债回报需要5%以上,所以这个3%的回报意味着,大量的钱堆积在这里,把利率压得很低。同时,权益市场则出现了空缺。
正常情况下,经济往上的时候,资金会从债券市场流出,进入权益市场。目前还没看到大规模的资金有这个动作,但我认为这是未来会出现的一个现象。
权益市场将出现机会
《21世纪》:目前来看,你对权益市场后续的走势是很乐观的?
邓斌:我认为后面只有一种方向,就是向上走,但是一些其他意外因素,谁也无法预料。做投资既要保持市场警觉和风险分散,又不能以超低概率事件去指导日常动作。
《21世纪》:最近几年,监管针对保险资金运用出台了很多政策,怎样解读这些政策方向和意图,有没有影响到你们的配置和投资?
邓斌:其实是提供了更大的配置空间,包括在权益的配置上。现在监管的方向,一方面是强监管,同时在鼓励大家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另一方面,这些年清理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包括刚兑等,让各行业回归主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发展和竞争环境。这几年我们跟各个监管部门沟通的感触就是,第一对市场的专业性越来越强;第二,愿意给机会创造更多的良性收益。
《21世纪》:你们在今年这样一个环境下,对于投资效益的预期和工作目标是怎样的?
邓斌:今年的环境很复杂,我们在年初制定的一个方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抓住确定性的收益。今年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提前布局长久期的利率债和权益市场的机会。我们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双哑铃型结构,大哑铃的一端是利率债这些稳定资产,另一端是风险资产;在风险资产这一端又有一个小哑铃,一端是战略性的价值投资,另一端是成长型的投资。
今年以来,主要是战略的价值投资一端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收益,包括分红和正成长的股价。这个特点我们还会继续保持,努力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稳定的收益。
《21世纪》:太保和平安都是中国很优秀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集团,从太保集团到平安集团,你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邓斌:应该说是各自精彩。每一个企业的文化特征,都会在特定环境中有它突出的优势。
平安一直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例如我们这几个月做的一个工作就是通过RQDII渠道在海外市场投资了人民币债券,安全性高、收益好,又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贡献了力量,可以说是国家、企业、市场共赢。这类投资此前在保险领域较少出现,所以在中外市场上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
(统筹:马春园)
(作者:方海平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