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香港迎来发展新起点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香港的使命与责任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8岁的霍启刚请假回到香港,跟奶奶一起,在家中电视机前观看现场直播。看着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高高飘扬,霍启刚说自己内心无比激动,对香港的未来充满希望。
回归25年来,背靠祖国,香港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繁荣稳定。霍启刚也完成了身份转换,从彼时的一名学生成长为香港如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今年1月,霍启刚成为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霍启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回归祖国25周年是香港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正在迎来属于每一个香港人的大时代。”
作为香港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的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希望,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让世界欣赏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中国香港。“这是香港的优势,亦是历史使命。”
他还指出,体育于团结社会的作用毋庸置疑。“体育运动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精神上团结各界,更重要是推进健康建设,提高运动的氛围,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霍启刚
讲好中国故事 香港义不容辞
《21世纪》:25年前香港回归祖国。您对香港回归这个“大事件”有哪些印象?
霍启刚:1997年我仍在英国留学,当时特意请假赶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前从英国回港,与家人一同见证历史时刻。6月30日晚上细雨淅沥,我与奶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回归交接仪式直播,看到国旗与区旗在乐声中徐徐升起,两面旗帜随风飘扬,心情无比激动,感觉犹如亲手揭开历史新一页。坐在我旁边的奶奶双眼泛着泪光,强忍着激动的心情轻声念着:“回归了,我们回归了。”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年,其间有起有跌,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击退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抵御金融风暴、战胜SARS疫情、平安度过金融海啸、结束社会事件暴力冲突、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每一个重要时刻,总能够看到国家的身影伴随着我们。
《21世纪》:站在新的起点,香港应该如何在“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中找到结合点,继续走向新高度?
霍启刚: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政治民生与内地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艺术亦不例外。在过去和文化艺术界朋友们沟通的过程中,听到很多心声,希望有更多机会能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因此,我也期待新成立的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有清晰明确的方向和途径,协助相关品牌走进内地及国际市场,令香港与内地有更好互动与合作,共同并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站在回归2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更肩负重任。正如去年7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张旭副部长来港讲话指出,要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思想交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这是香港的优势,亦是历史使命。回归25周年,我们正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历史节点,我很期待将成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以及一个具视野、跨地域的蓝图,能够释放本地的创意和潜力,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进一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让世界欣赏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中国香港。
制定发展蓝图 共绘文化长卷
《21世纪》:在“十四五”规划中,香港被赋予了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那么,香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优势?
霍启刚:香港绝对是一块文化福地。“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是国家赋予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下新的使命和机遇。这几年,我们更是迎来文化艺术的“大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在港成立,国家艺术基金自2021年起对港澳全面开放,万众期待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终于摆上议程,为香港的文化艺术界新发展带来曙光。
今时今日,香港要发展文化艺术,不仅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是要从区域的定位,从长远投资的眼光去考量,因此,一个长远的文化艺术政策及发展蓝图是必须的,去帮助业界打造健康发展的跨区域生态圈,为行业人才提供教育途径并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在文化生态圈内找到出路、有足够的晋升发展空间。
《21世纪》:在您看来,如果要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进行哪些改革?
霍启刚:文化政策蓝图需要协助业界建立完整的行业生态,在提高文化艺术教育和欣赏同时,协助业界数字化转型。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的大趋势。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数字化。今年5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特区政府亦跟随国家步伐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积极推动和支持艺术科技的发展,先后为业界拨款超过1亿元,并建立跨部门艺术科技专责小组。这是值得业界鼓舞的。然而,要推进业界成功转型,并非单单将艺术加上科技元素,例如拍摄舞台剧后放到网络平台,而是要有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配套,让科技可以用于加强生产力及增强观众体验。
早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部已定明“支援数字文化产业双创平台建设,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就像内地的手机游戏产业成功,是因为有完善的电子支付系统,配合美术、编码人才,而不是单方面对游戏开发商提供政策诱因。
此外,应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支持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只要有适当的保护知识产权,才可以鼓励创作者进行创作,并让更多投资者愿意来港进行知识产权买卖,让文化出海真正实现。香港是各类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交易市场,“十四五”规划赋予了香港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定位,进一步协助文化艺术落实产业化,让它成为香港的新经济增长动力。接下来,《版权条例》将会进行修订,逐步与国际看齐。不过,在串流平台的保护、加长版权期限等事宜上仍未有共识,应适时作检讨。建议在蓝图中,必须加入持续探讨知识产权国际法规,让香港在这方面不再落后,甚至成为领先全球的领头羊,为业界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支援。
香港体育发展新篇章
《21世纪》:霍家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霍英东先生成为第一批回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积极帮助内地发展经济,并热衷教育与体育事业。您如今又当选为代表香港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的立法会议员。您怎么看待体育在香港回归初期的意义?
霍启刚:我爷爷、父亲和我在体育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回归25年来,体育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一直在变化。回归初期,我的爷爷和父亲继续为北京申办奥运奔走,在不同的国际体育平台上为国家发声,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希望透过举办奥运,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和智慧、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形象和决心。
北京奥运国家队金牌运动员访港,全城气氛高涨,多场表演门票一票难求,现场座无虚席,香港市民为一睹国家队运动员的风采而兴奋,为国家体育成就而骄傲,浓情尽现。体育于团结社会的作用毋庸置疑。经历北京奥运后,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新飞跃。
到了我们这一代,国家更重视全民健康、全民参与运动,体育运动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精神上团结各界,更重要是推进健康建设,提高运动的气氛及氛围,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21世纪》:2020东京奥运中国香港代表队取得历来最好的成绩,包括击剑运动员张家朗夺得回归后首面金牌。怎么评价这枚金牌的意义?您如何展望未来的香港体育产业?
霍启刚:2020东京奥运中国香港代表队取得历来最好的成绩,当中包括剑击运动员夺得回归后首面金牌,奥运会场上首次同时奏国歌、升区旗,令香港人无比兴奋、无比自豪;同时社会对体育界及运动员的关注达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热情仍然未有冷却。
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队亮丽的成绩可说是自2002年政府提出“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回报,然而时代正在转变,我们更加需要在“三化”之上加上“产业化”及“专业化”,释放资源投入体育界,全面推进全民健康进程,并藉社会气氛带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令运动员及运动相关专才有更好的待遇及更广阔的出路。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是香港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正在迎来属于每一个香港人的大时代,期望未来在新一届政府的带领下,一起以结果为目标,打开香港体育发展新篇章。
(作者:施诗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