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滴灌通创始人李小加:金融大时代 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22-07-01 05:00

25年前,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回归祖国前夜。外资银行家李小加和他的金融海归好友们聚在香港中环的一家餐厅里,盯着电视屏幕,等待着回归的那一刻,“那是很激动的一天,到最后大家唱起各种各样的歌曲,很自豪。”

李小加的个人履历颇为多姿多彩。他干过石油工人、当过记者、做过律师,并曾在摩根大通担任过高层。

香港回归祖国3年前,他被当时工作的美资银行美林正式派驻到香港。在香港期间,亲身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的腾飞。他参与了多宗在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交易,包括中移动、中海油等大型国企的上市融资等。

2010年1月,48岁的李小加上任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成为港交所首位内地背景的CEO,直至2020年底。他见证和参与了香港资本市场飞速发展和变革的十年。

在掌舵港交所的十年内,李小加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他带领港交所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推出沪深港通、债券通,大刀阔斧地实施新股上市改革,迎来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助力港交所成为全球IPO市场追逐的焦点。

在李小加看来,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实际上就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25年,香港这座“东方之珠”所扮演的角色从根本上并无改变,“香港是一个最具国际特色的中国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市场。它发挥了一种双重的功能,是有巨大的中国元素但是在国际规则中间运作的一个市场。”

李小加

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

事实上,回归祖国25年以来,香港金融市场经历了三个大潮流:1990年代的H股上市、连接中国内地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拥抱科技革命迎来新经济企业上市。

李小加曾将香港资本市场的功能转型比喻为从初期主要“输血”逐渐升级为“造血”。香港市场的“输血”功能始于中国传统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在港上市筹集资金。

1992年10月6日,以青岛啤酒为代表的9家国企率先获准在港上市募资。1994年1月27日,内地公布第二批共22家获准到港上市的企业,这批企业主要来自能源、运输及原材料等重工业领域。

自此,拉开了香港金融市场巨变的序幕。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回归祖国25年以来,港股总市值从1997年底的3.2万亿港元,增至2021年内最高的58.6万亿港元。截至2022年4月,内地在港上市企业有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的53.3%,占港股总市值的77.7%。从上市公司结构来看,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不断上升,从2014年的约60%上升至2021年的约80%。

与此同时,香港市场的功能从初期主要“输血”逐渐升级为“造血”,则始于近年沪港通、深港通与债券通的推出与迅速发展。2021年,沪深股通的成交总额为2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为31%;港股通成交金额占港股总成交金额比重持续提升至13.7%,同比提升3%。

“(港股)从交易量、上市量方面,整个市场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同时在功能、深度、广度都和25年前完全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反映了在中国经济起飞的不同阶段,中国所需要的东西和世界希望能够和中国所交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李小加坦言。

在李小加看来,“香港既是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户,又是国际的中国市场。这个角色,我觉得无论是对世界来说,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全方位的金融中心

一直以来,香港的股票市场尤其是IPO(首次公开募股)集资规模傲视群雄,过去12年中有7年荣登全球IPO集资排行榜首位。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2020年,港交所的融资金额高达3975亿港元。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首次允许未有利润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数量明显攀升,香港迅速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在李小加看来,“一个金融中心的功能需要向全方位发展。只是股票市场本身撑不起一个主要经济体的世界市场的功能,因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要和全世界在金融上充分融合。真正的金融中心一定是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然后一定是一个大宗商品市场,最终甚至到数据市场以及虚拟资产的市场,这六个新的市场功能加上原有的股票市场,将会使香港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金融中心。”

身兼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小加,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案,建议在香港创建新型债券市场,提升中资海外债市透明度和交易效率。他在提案中指出,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频繁,离岸市场逐渐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目前中资海外债存量规模逾9000亿美元。

中资美元债市场,在去年曾引发市场剧烈震荡。在李小加看来,此次市场危机暴露出中资海外债市的一些普遍问题,主要包括发行人发布讯息混乱,二级市场交易不透明,以及后续监管手段不足。

李小加认为,在香港创建新型债券市场,增加市场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可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经济逻辑,同时能与美元主导的市场体系接轨的债券市场。

“(香港)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本上,必须在这些地方都要有比较大规模的突破,这样才能够使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持续巩固,对国家的贡献持续增加,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上走向中国的最不可或缺的一个核心的连接器、转换器。”他坦言。

“一国两制”是香港金融业繁荣的基石

李小加强调,“一国两制”是香港金融业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基石,“非常完美的‘一国两制’,使得今天的香港永远可以立于世界强大的经济体中间,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两制’使得不同的大经济体,不同的政治制度,大量的人口,大量的经济活力,能够在一个很小的地方进行非常有机顺利的功能转换和翻译。”他表示。

他指出,香港之所以能发挥此特殊功能,关键在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一国”与“两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一国两制”能够在香港行稳致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李小加表示,对于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最关键的要素包括资金和信息的自由流通、良好的法治、国际通用的语言、靠近大型经济体和充裕的资金等。在这些方面,香港金融市场有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并且拥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

随着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脚步加速,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过去甚至将来都还会有大量的国际市场的元素,尚未进入到内地,但是愿意投资中国、愿意和中国有深度的交融,香港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目的地市场。”他说。

李小加也感慨,过去五年,香港历经了重重的挑战和困难,但现在已经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今天香港的底子已经很厚了,积攒的经验很丰富了,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了。香港已经比以前强大很多,未来的路尽管很难走,应该能走得更好,而且也必须走得更好。”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朱丽娜

记者

21海外版资深记者,关注香港财经、科创、大湾区所有好玩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