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蓉 佛山报道
在佛山南海,科创平台与传统产业的相互碰撞,正在改变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连续深入调研了多个科研机构、一线企业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在佛山,大家曾经熟知的“产学研”逐渐演变为“学研产”,从学、研围着产业转逐渐过渡到了学、研引领行业创新升级。“产”“学”“研”三个字顺序变更背后,昭示着创新之于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越是在艰难时期越是要钻研技术,通过科创平台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修炼内功迎接下一轮竞争与机遇。”南海区模具行业协会会长李永能表示,南海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庞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创平台对接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此次模具行业协会走进季华实验室和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参观,带队人是南海区经促局产业发展股负责人卢振杰。这已经是2个月内,他第四次带领区内行业协会到访创新平台。
今年上半年,南海出台“万企万亿”行动计划、产业链“六个一”扶持方案和《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不断提高产业链服务的精准性,再造南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南海区经促局副局长杨毅恒表示,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南海制造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善于用好南海已有的本地科创平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看着产业与平台之间日甚一日的互动,卢振杰对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更有信心。正如其所期待的一样,经过几轮沟通,南海区传统产业与科创平台逐渐进入“甜蜜期”。
7月1日,南海家具行业协会也组织了林氏家居、澳舒健、丽星家具等23名企业代表来到佛山(华南)材料研究院开展技术洽谈活动。研究院在高强度木材、柔性传感纱线、甲醛净味包、柔性低压红外电热膜、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等研发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吸引了企业代表的关注。
“当前照明行业正需要技术创新来爬坡越坎,科创平台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比如一些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和测试中心等,都有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南海照明行业协会秘书长罗秀明在参观后表示,期待后期能为会员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支撑。
在产业与科创互动进入“甜蜜期”后,佛山南海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有了更畅通的渠道。
南海区医卫用产品协会秘书长黎露芸得知该研究院材料测试中心已获得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CMA)后非常开心。据其介绍,行业的一次性用品对材料的要求很高,之前的许多产品要送到福建去检测,今后可以直接送到研究院进行检测。“希望双方未来还可以在可降解塑料材料、检测方面与研究院展开进一步合作。”
“我们主要是做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借助各位的力量把更多的技术推向市场。”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透露,目前研究院有五个方向的材料研究,一些重点领域非常期待能够和本土企业合作开展落地转化。
顶着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压力,依然有不少企业交出不俗的“优异成绩”。今年上半年,蕾特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0%;佛山市启新模具有限公司去年同比增长100%。
以蕾特汽配为例,其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持续增资扩产,建设汽车发动机冷却模块及其零部件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研发中心,借助开发新产品不断巩固行业地位。
蕾特汽配是南海诸多中小企业面对危机积极谋新谋变的缩影。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财政投入超100亿元在南海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超30家,包括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平台,也包括广工大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成果转化类平台。
这些科创平台正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例如,仙湖实验室以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仙湖实验室研发的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已经与佛山陶瓷企业展开合作,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各类需要燃料的高温制造业,今后还将在交通领域推广,将助推陶瓷建材、铝材等行业逐步实现双碳的目标。”仙湖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实验室的研究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仙湖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组建了一支产业化的队伍,与南海的商协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南海区明确,到2025年各级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此举旨在于构建政府、创新平台、企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土企业充分对接,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南海区还修订了《佛山市南海区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对本地企业购买南海创新平台及其全资子公司技术研发服务的,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鼓励创新平台与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对创新平台服务企业获得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给予创新平台奖励扶持。
卢振杰表示,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国内产业已经具备了与国外产业在中高端市场竞争的实力,南海企业需要紧跟这一趋势,以数智化转型、科创平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提质增效。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尤其需要将以往的“产学研”思路调整为“学研产”,利用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升级。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吴蓉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