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日前,广州市召开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研究部署强化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的下一步工作。
此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重磅推出《南沙新方位》特刊,其中聚焦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深度报道《南沙向世界:通江达海“链”全球 携手港澳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一经刊发即获得广州市主要领导的关注与肯定,并邀请该报道中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的三位专家参与上述领导小组会议,为广州推进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提供专业建议意见。这三位专家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邱国宣、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在会上强调,强化港澳协同、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世界一流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提供有力支撑。
王国文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他建议广州出台从全市层面布局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参与的各方制定规则、明确角色和确定任务,系统性地推进任务落实。“粤港澳三地共同编制大湾区航运指数十分重要,未来可推出特色绿色航运指数,也可探索建设航运大数据平台,全方位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数据交易问题。”
“软硬”搭配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南沙方案》提出,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包括推动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等。
如何将这些规划做深做实?广州市召开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围绕强化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这一目标,从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新港区建设和老港区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临港航运物流基地、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发挥粤港澳全面合作和自贸区等制度创新优势等6个方面部署工作任务。
在上述参会专家看来,广州南沙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需加快落实“软硬”配套。所谓“软”即加快编制一套顶层设计,并进行任务分解;“硬”则是指加快对广州南沙港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好。
此次会议也提出,南沙要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研究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重大问题,高标准编制临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及航运服务业等专项规划,明确航运基础设施和临港制造、航运物流、航运服务等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编制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规划体系。
“加快编制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规划体系十分重要,能够形成顶层设计,制定各方共同遵循的法律文本或操作手册,进行任务分解。”王国文认为,规划既要有总体发展规划,也要有具体落实的三年行动计划。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大的规划进行细化。
港口基础设施是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主要“硬件”之一。
此次会议提出,广州南沙要统筹新港区建设和老港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南沙港区四期、五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解决龙穴岛南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高港口和航道通航能力,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物流基础设施。
广州南沙要高标准建设临港航运物流基地,提高港区综合集疏运能力,完善江海联运、港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大力拓展欧美远洋航线,做大做强集装箱物流,巩固提升国际大港地位,打造世界一流航运物流服务体系。
此前,广州港提出织密织牢自身物流通道,坚持内外贸并举,持续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尤其是,依托即将建成的南沙港铁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业务,拓展港口腹地。
例如,以广州港为枢纽港,加强与珠江三角洲、西江、北江内河集装箱驳船运输。大力推广“湾区一港通”,发展江海联运业务。广州港还将推动集装箱、滚装汽车、粮食和冷链等高质量货类连片式发展,打造大宗货类竞争新优势。截至目前,广州港打造“铁路+海运+国际段内陆物流”的多式联运通道,全港海铁联运班列业务辐射全国9个省市、42个地级市。今年1-5月,广州港已累计发运7列中欧中亚班列,海铁联运箱量同比增幅49.9%。
开发特色航运指数拓展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提出,广州南沙要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大力发展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航运交易、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服务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南沙方案》十分重视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对南沙港提出了更多的功能定位。随着大湾区航运资源进一步整合,珠三角的货源能够更好地在广州、深圳、香港的港口协调,同时港澳的货源会增加,把港口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
此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报道重点探讨了广州航运交易所在提升整体能级方面的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邱国宣提出,广州航运交易所需进一步拓展自身在高端航运服务业务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面向香港等靶向招商,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作用及海事专业服务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
“粤港澳三地共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也要在传统的航交所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升格为湾区航运业的晴雨表,打造为湾区及世界一流的公共航运服务平台。”邱国宣说。
王国文则认为,未来要研究推出航运指数期货这类衍生品,首先要确保航运指数采集的广泛代表性,保证航运指数的客观可靠,其次一定要编制大湾区航运指数,要从产权的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去设置航运交易所的定位。
从区域型航运指数看,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已成为“国际标准”;大连航运交易所已有大连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DCFI)和大连内贸集装箱运价指数(DDCFI)。从全球型航运指数来看,英国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推出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反映干散货运价行情,也作为一种期货交易的工具。
“大湾区可结合自身特色推出绿色航运指数,把集装箱的碳足迹排放形成绿色航运指数,再进入交易,这是对整个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一个变革性改变,我们可以从配额制直接转向碳足迹计划,减碳效果更真实。”王国文说。
此外,王国文还建议,推进航运大数据平台建设,使用一些新技术新思维,例如全方位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数据交易问题,同时推进航运指数和数据的国际化。
目前,“上海航运指数(SHSI)”体系包括了22大类指数,200余个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运价指数挂钩协议、指数衍生品交易等方面应用广泛,而上海航运交易所具有6大功能,包括市场分析、船舶交易、航运媒体等。
在王国文看来,航运交易所实际上是航运服务业集群的一个集大成的枢纽。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在设计上要借鉴国际标准并博采众长、突出特色,航运交易所是航运金融的根基,起到枢纽的作用,只有航运交易所能够实现交易,才能形成聚集效应。
“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建设既包括码头泊位航线等硬件建设,也包括航运服务等软件建设,未来要联合港澳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就要切实地和港澳探讨合作事项,明确设计方案和选项,推进下一步的工作。”王国文说。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柳宁馨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