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研究|25年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日益提高,数据盘点香港金融业五大领域飞速变化

大湾区观察王应贵 2022-07-04 18:36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撰稿 王应贵  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很大。

香港回归前后,一些本地和西方媒体唱衰香港,预测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衰落”;但25年过去,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非但没有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衰落”,反而不断巩固和加强。

在就业市场,2008年香港有20.4万人从事金融服务业,占总就业人数的5.8%;2022年4月,香港金融从业人员为27.4万人,占总数的7.6%。香港金融服务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远大于对就业的贡献。2000年,香港金融与保险业产值在本地经济中的占比为12.8%。在国内系列惠港政策的支持下,香港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金融行业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4%。可以预见,金融服务业仍然是香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保持金融业的强大竞争力必定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政策。

从2007年,注明咨询公司Z/Yen和长期金融公司(Long Finance)连续跟踪和研究国际金融城市的动态变化,每年3月和9月发表《国际金融城市指数》。

根据每年3月版的报告,2007-2021年间香港共11次获得全球排名第三的殊荣,2009、2016和2017年以微弱劣势被新加坡赶超而屈居第四,2020年以1分、2分和3分之差,分别败给新加坡、上海和东京而屈居第六,2021年以1分之差被上海赶超而居第四。最具戏剧性的是,2022年香港以1分优势击败上海获得了第三的名次。伦敦和纽约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地位源于多方面优势,包括银行与保险业、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运用。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成就实属来之不易。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充分发挥着内资出海的窗口、外资进入中国的跳板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丨银行与保险业:国际化运作夯实竞争基础

国际咨询机构在测算国际金融城市指数时重视本地银行与保险业的发展程度,因为银行业和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其它金融服务业的基础。2022年3月期《国际金融城市指数》显示,香港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分行业指数均排名世界第三,对香港的总体排名贡献很大。

香港银行机构多,网点密集,是香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997年末,香港共有361家合法银行机构,总资产规模为8.4万亿港元;另有159个本港代表处,其中在境外注册的机构为178家,即49.31%。2022年5月末,在港的合法银行机构数量降至184家,但总资产规模达到27.04万亿港元;本港代表处37个,反映了全球银行业的垄断趋势。2019年,香港每10万成人就有20.98家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服务,新加坡则为7.82。

香港银行业国际化程度高,经营稳健,清偿能力强。1997年末,香港银行机构贷款总额为4.12万亿港元,其中港元贷款占42.28%,外币贷款占57.72%,境外(商品贸易融资和其它贷款)贷款占46.39%。2022年4月末,香港银行机构贷款总额为10.95万亿港元,其中港元贷款占58.86%,外币贷款占41.14%,境外贷款占30.71%。受国外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香港银行机构的贷款损失率会上升,但正常情况下均较低。2000年,香港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为61.14%,2020年则降为45.01%,同期日本比率分别为61.75%、69.86%,2000年新加坡的比率为35.49%,2019年升至57.96%。

香港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同样见证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质变。2001年,香港各类持牌保险机构为196家,其中一般保险类企业136家,长期保险类46家,综合保险类14家,当年保费收入194.36亿港元。2022年3月21日,香港各类保险机构降至163家,一般保险类企业有90家,长期保险类53家,综合保险类19家,特殊目的保险企业1家,但2020年各类保费收入达598.69亿港元。1997年,香港人寿保险保费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37%;2019年达到了20.98%,新加坡为5.94%,日本为6.20%(2018年)。

第二部分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融资功能更强大

据2022年3月世界交易所协会报告,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为4.97万亿美元,在全球名列第七位,但已经超过众多老牌发达国家的交易所,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25年里,尽管期间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较为动荡,香港交易所集团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首先,港交所的融资功能充分展示。在包括2019年在内的11个年头里,香港交易所IPO融资金额有七年名列世界第一,2019年融资额为401亿美元;2020年为51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1997年,港交所全年IPO融资额为2480亿港元,总市值为3.2万亿港元;2021年,IPO融资达7700亿港元,总市值为42.27万亿港元。

其次,交投趋于活跃,成交量不断放大,市场流通性逐渐增强,交易成本下降。1997年,港交所交易天数为245,日均成交额仅为154.65亿港元,日均成交7.22亿股票;2021年,港交所交易天数为247,日均成交额仅为1663.42亿港元,日均成交2512.44亿股票。

第三,港交所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1997年,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数量为658家,其中本土企业为638家,境外企业2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7家。2021年,港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为2219家,其中新上市企业97家;创业板上市企业达353家。2022年5月,港交所(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中资企业数量为H股300家、红筹股175家、私人企业895家,占港交所总市值的77.6%,占港交所股票交易额的87.3%。恒生指数成分股共有69家企业,其中中资股占42家,合计权重为63.5%,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移动、中国银行、比亚迪、小米、京东集团、招商银行等知名企业。

第四,交易产品品类更加丰富,形成色优势。1997年,港交所上市的证券产品有1533种,其中包括衍生权证346种、股票权证187种、共同基金43种和债券286种;衍生品市场交易(香港期货交易所)的产品包括恒生指数期货、期权、股票期货和外汇。2021年,港交所上市的证券产品达18528种,包括衍生权证9464种、牛熊权证(二元期权)4817种、基金127种、债券1747种;衍生市场的产品包括股指、股票、利率、人民币、黄金、白银、铁矿石和股票期权,总交易量为2.88亿张合同。为了扩大交易品种,港交所于2012年并购了多年亏损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港交所的指数基金、衍生权证和牛熊券成为了其特色产品,极大方便了投资者管理市场风险。

第五,港交所交易主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始终保持国际化运作特色。在交易市场,1997年本地散户投资者占比45%,本地机构投资者占18%,境外机构投资者占30%,散户占1%,会员占5%;2020年,本地散户投资者的交易占比为10.2%,本地机构投资者为20.6%,境外散户投资者占5.3%,境外机构投资者为35.9%,会员占28.1%。目前,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现金市场)的交易主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且国际化程度更高。

就债券市场而言,香港债券市场发展较快。1997年12月末,香港公司港元债券市值总额为2460亿港元,其中固定利息债券占31.37%,浮动利率占68.63%。2022年3月末,债券市场总规模为2.55万亿港元(3251亿美元),公司港元债券市值为1.19万亿港元,政府和央行债券1.36万亿港元;外币债券规模为1770.2亿美元。

第三部分丨外汇市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地位巩固

香港外汇市场交易从侧面体现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上升。外汇市场是全球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市场,被视为近乎完美的市场,在外汇交易市场的排名意义就非常重大。1998年,香港日均外汇成交额为80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六,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460亿美元)和新加坡(1450亿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统计,2019年香港日均外汇成交量为6320亿美元,在全球仅次于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名列第四。就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而言,2010、2013、2016和2019年香港的日均成交量占比分别为36.33%、43.38%、38.58%和41.54%,连续名列世界第一,而新加坡则以23.01%、20.92%、19.59%和16%不敌伦敦,居第三。

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日渐成熟,人民币资金池越来越大,竞争优势突出。

第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居世界第一。从2004年开始,经授权的32家香港银行机构开始办理人民币存款业务,当年末余额为121.27亿人民币。2022年4月末,授权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机构扩大到146家,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了8419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3月末,新加坡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70亿元;据《伦敦人民币业务季刊》2022年3月期,2021年末,伦敦人民币存款为842亿元。

第二,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氛围越来越活跃。据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体系(CMU),2011年月末,人民币债券(也称为“点心债券”)余额为77.91亿人民币,而2022年5月末,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959.6亿人民币,日均成交额11.42亿人民币。2021年末,伦敦人民币债券余额只有837亿元。

第三,香港银行业与内地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1997年末,香港银行业对内地银行业负债业务为2898亿港元,资产业务为3371.83亿港元;对非银行部门负债业务为165.74亿港元,资产业务为709.41亿港元。2022年5月末,香港银行业对内地银行业负债业务猛升至6330亿港元,资产业务为2.15万亿港元;对非银行部门负债业务为9373亿港元,资产业务为1.06万亿港元。

最后,香港拥有现代化离岸人民币结算体系,甚至伦敦的人民币交易也委托香港结算。香港人民币结算方式包括支票结算、结算所自动转账系统(CHATS)、转数快(Faster Payment)和电子结算(含自动转账Autopay、电子支票e-Cheque和其它电子结算)。2006年3月,结算成交额只有2.35亿人民币(仅通过CHATS)。2022年5月,香港人民币结算成交金额为29.87万亿港元,其中结算所自动转账系统占98.81%。

第四部分丨资产管理业:发展迅猛,竞争力提升

国家各种政策进一步拓宽了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业的增长空间,包括:2004年香港推出的人民币个人银行业务服务,2007年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7年发行的第一只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券),2009年人民币离岸跨境贸易结算,2011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2011年香港推出人民币房地产投资信托,2012年香港推出人民币黄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上线,2015年7月实施的基金互认机制,2016年12月6日深港通开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宣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最近的理财通等重大措施。

香港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的主要资产管理中心之一。香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窗口作用,在为内地和海外资金搭桥引路的同时,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据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检查委员会调查报告,来自香港境外的资产与财富管理资金占64%,再次展现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魅力。过去25年里,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发展迅猛,国际化程度高,竞争优势突出。1999年末,香港资产管理规模为3.5万亿港元,而2020年末,规模已经达到34.39万亿港元(约4.5万亿美元)。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发展受惠于国际金融中心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包括金融服务业生态(如国际著名银行、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高端金融人才库、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一流资讯和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内地的紧密经贸关系和良好的监管体制。

香港资产管理业会越来越好。香港地处经济高速发展的东亚地区,随着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有着资产管理服务的刚性需求,特别是养老基金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产阶级人数增加,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资管行业具体面临三大问题:居民财富管理、权益资产的全球配置和养老基金管理。2020年末,中国内地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22万亿元人民币,资产合理配置及风险管理已成为焦点问题。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业的国际化运作和管理能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必将释放出无限商机,并为我国资管业国际化管理探索新的经营思路。

第五部分丨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已落地多项前沿技术应用

作为亚太地区金融技术中心之一,香港把金融科技确定为国际金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消费金融科技技术应用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事实上,全球主要金融城市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应用史,外汇市场经历了电报交易、交易大厅计算机屏幕、全电子化到人工智能的过程背后就是金融科技技术的不断革新。香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渗透率较高,具备了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据投资推广署(Invest in Hong Kong),香港拥有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创投企业;86%的本地银行已计划在所有金融服务中运用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目前,在香港具有最佳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包括数字支付、证券结算、客户了解电子化、身份认证、财富管理科技、保险科技、数据分析、区块链和监管科技。

目前落地的应用场景不少。在跨境结算方面,除了推动监管沙盒和监管科技外,针对跨境结算中客户的痛点,香港金管局与泰国中央银行于2019年就开展了数字货币联合项目Inthanlon-Lionrock(区块链用于国际结算),以满足客户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减低结算风险、提高透明度和合规管理的金融要求。经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香港目前有8家虚拟银行:天星银行、蚂蚁银行、富融银行、理慧银行、MOX银行、平安一账通银行、汇力银行和众安银行。在交易业务方面,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Hong Kong Digital Exchange HKD.com)主要从事加密货币和非同质化代币交易;香港数码资产交易所(Hong Kong Digital Asset Exchange hkdaex.hk)在电子平台交易茶叶、艺术品和商品,通过区块链创新技术将实物和虚拟空间联系起来。

香港交易所以扎根中国、连接世界和科技赋能为战略目标,选择用尖端技术统领各项业务发展。香港交易所旗下的创新实验室(Innovation Lab,创建于2018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推动项目之一是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新股发行快速界面),将缩短IPO定价到交易过程,从而提高运行效率、缓解资金冻结压力、实现流程数字化。项目之二就是为期三年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目的在于简化交易所100多个业务流程。创新实验还与本地Gekko实验室和深度翻译(Deeptranslate)等创投企业就大数据和人工职能应用展开合作。现有的猎户座风险平台(Orion Risk Platform)、客户通(下一代交易处理系统)、猎户座交易平台-中国股票通(OTP-CSC)和湾区通等新基础设施将多方面解决交易业务中的客户痛点。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是个综合性工程,除了上述直接业务领域外,香港特区政府管治效率、监管制度和人才资源同样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事实上,香港在这三个方面同样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投资者保护、证券交易所监管、金融市场发展、商业纠纷解决的法律效率排名居世界前列,与总体排名大体一致。

随着我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提速,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加强。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曲折,但这丝毫不会改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大方向。

(作者:王应贵 编辑:李莹亮,和佳,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