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猪价连涨背后是供需失衡还是市场炒作?

南财快评李春顶,郑菲 2022-07-05 20:57

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

郑菲(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

近期,我国国内市场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14:00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5.74元/公斤,比上周五上升4.8%,比3月价格上升41.4%。自6月10日以来,猪价就处于持续波动上涨状态;7月4日,外三元生猪价格为21.48元/公斤,较6月10日的15.99/公斤上涨近34.33%,较3月的低点涨幅则超过70%。与此同时,生猪期货的价格也大幅上涨。7月4日,多支猪肉股涨停,生猪价格最高达22755元/吨,创今年以来新高,日内涨幅7.71%。

本轮国内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由多重因素导致。供给端的成本上涨和产量减少,以及非理性的囤积惜售,投机炒作,国际市场价格飙升传导等因素都对猪肉价格产生了推动作用。

从供给角度看,今年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多月下跌,导致生猪养殖户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俄乌冲突的爆发却又导致世界粮食供应下降,叠加新冠疫情以及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及国内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在入不敷出的经营压力之下,许多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缩减养殖规模,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甚至退出养殖市场,以减轻经营压力。加之六月中下旬的强降雨天气,以及局部区域的汛情,导致部分生猪出栏延后。生猪生产成本提高和产能下降等供给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猪肉价格小幅上升。

供给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导致生猪价格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囤积惜售,市场炒作等人为因素。首先,近期国际国内豆粕价格大幅下跌,而饲料粮价格走势是生猪产能情况的反映,导致一部分市场参与者误认为国内产能调节过度,生猪产能下降,故而捂栏惜售,通过压栏增重以及二次育肥等手段来谋取不当利润。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1年6月达到近几年的峰值水平,最大存栏量为4564万头,此后产能一路走低,2022年4月下降至4177万头。预期产能的下降和猪肉价格回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上的惜售行为。但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再次上升至4192万头,高于国家调控的3700-4100万头上限。这也意味着,生猪产能下降将会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不会带来大幅的猪肉价格上升。除此之外,许多生猪行业巨头公司都表示将合理安排生猪出栏和销售节奏。以牧原股份为例,2022年牧原预计生猪出栏量在5000万至5600万头左右,这一水平远大于去年的4025万头。所以可以合理判断目前国内生猪供给十分充足。加上目前国内市场上对于生猪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生猪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在我国,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60%以上,猪肉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占2.5%左右。稳定生猪价格关系国计民生,对于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生猪价格的治理,要有短期和长期的安排,保障短期内在合理范围波动,长期能够维持在理性水平。

稳定猪肉价格,首先要保障猪肉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巨头以及国有企业等大型养殖企业要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严格把控生猪出栏的时间。有关部门要提醒企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得串通涨价,保证市场上的生猪供应。

其次,生猪价格保险对稳定生猪生产有很强的调节作用。生猪价格保险是增加养殖场户抗击市场波动风险,促进生产稳定,进而平抑猪价的有效手段。国外已有众多通过生猪价格保险来稳定市场生猪价格的成功案例。但目前,我国生猪价格保险覆盖面依然较低,生猪价格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广实施。

市场炒作因素是本轮生猪价格上涨的主因,所以要稳定猪肉价格,必须严厉打击故意渲染涨价氛围、制造恐慌情绪的行为。一方面要加强对自媒体等一些非官方媒体的督导,规范网络媒体报道;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惩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生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生猪市场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实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相信此次猪肉价格上涨一定只是短期现象,供需层面不具备价格大幅上涨的条件,在国家的调控措施下,会很快回归理性,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作者:李春顶,郑菲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