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城市实践:强化政策支持、丰富产品服务,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探索

21低碳吴文汐 2022-07-05 19:4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广州报道  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地方是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共有30个城市和国家级新区积极响应。积极推动以气候投融资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发展,将助力地方推进“双碳”目标进程,发挥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关键力量。

在论坛的城市案特别分享环节,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谢剑锋,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分享了三座城市在绿色金融发展上的实践和成效,以及对于如何借助绿色金融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思考。

强化绿色金融政策环境

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先试的示范区,通过出台绿色产业支持政策,落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助力副中心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胡九龙介绍,在出台绿色产业支持政策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承接绿色金融改革任务,出台亟需管用的支持政策。在“两区”建设领域,实施绿色金融全产业链改革开放行动。同时,出台支持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自由贸易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出先行先试绿色金融创新举措,推动20个以上试点任务落地。

“城市一定要努力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城市副中心本身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与绿色金融市场开拓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也为绿色金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前景。”胡九龙表示。

衢州市在2017年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五年来,衢州市以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的主线,体系化、专业化、特色化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

谢剑锋介绍,在政策引导上,衢州出台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意见,设立15亿元的专项政策资金池,构建13项绿金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以政策意见为主导,财政、金融、监管、担保政策为补充的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

武汉市武昌区作为湖北省唯一参加全国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工作的代表,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答辩评审。培育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是武昌区围绕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方案和“充分发挥碳市场核心登记平台确权功能”核心定位确定的一大工作任务。

吴江介绍,武汉市武昌区将全面强化财政对气候投融资的支持,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作用,推进100亿元碳达峰基金落地。建立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将气候因素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气候相关的激励机制,强化对气候友好型的企业和项目的政策支持。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胡九龙表示,副中心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通过鼓励金融银行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创新业务,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这些绿色金融产品,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向中小微企业投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北京城市副中心各家银行机构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近2750笔,贷款余额超过了210亿元。首贷、续贷和无还本续贷共发放近1090笔,贷款余额超过了600亿元,有效地引导各类资金能够直达绿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谢剑锋介绍,衢州综合开展绿色信贷、保险、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上市公司从5家增至15家,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到26%,创设规模近200亿元的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目前,衢州创新推广绿色金融产品240多个,其中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险,金融支持生猪绿色养殖模式等10余个产品为全国首创,列9个试验区前列。

“下一步,衢州将打造产品服务集成示范,着力推动点线试验向系统集成融合发展转变,大力实施绿色产品服务融合发展工程,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建立领域多元、类别丰富、类别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谢剑锋表示。

吴江表示,武汉市武昌区将培育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建立碳减排第三方认证评级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气候友好型业务,大力引进和培育碳资产管理、碳信用评级、碳核算核查、碳审计、碳交易法律服务等碳金融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我们将创新投融资发展模式和绿色金融机制。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扩大气候债券发行总量,推进碳中和债和气候保险业务,鼓励绿色企业IPO上市融资。”

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与探索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三地还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增效、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标准,比如,东六环入地改造、副中心站综合枢纽等重大工程,都坚持绿色建设和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的内涵。

如何将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的理念结合?胡九龙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推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试点的意见,引导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衔接机制。

衢州聚焦“双碳”目标,创新发展碳账户经营,构建工业、能源、农业、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碳账户体系,推出基于碳账户的金融应用场景。碳账户经营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创新全省推广数字化改革最佳意义。

据谢剑锋介绍,围绕六大领域贯通六大类数字平台,碳账户覆盖全市239万社会居民,2718家企业,891个农业主体,114个公共建筑,实现碳账户数据采集实时化,核算评价现场集成应用多元化。

谢剑锋表示,下一步,衢州将着力推动数字支撑场景示范向多跨系统变革转变,大力实施数字应用改革创新工程,打造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升级版,今年力争碳账户贷款新增超200亿元。

武汉市武昌区是湖北碳交中心和“中碳登”两大市场运营机构落地承载区,具有全国领先的碳市场运行基础。

据了解,湖北碳市场参与主体近1.6万户,累计成交额87亿元,占比超过全国的一半,90%以上的碳排企业实现碳强度排放下降,各项指标均保持全国前列。而“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支撑系统的重要枢纽,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是武汉市武昌区构建气候投融资创新体系的关键优势。

吴江表示,武汉市武昌区已建立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承接“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国际培训。

(作者:吴文汐 编辑:李博)

吴文汐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微信:wuwen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