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三年成绩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93岁,经常锻炼人数占比近4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尤方明 北京报道
2022-07-05 17:3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9年7月,针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保护重点人群、防控重大疾病,国务院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2022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整体进展与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阶段性目标总体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带来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健康中国行动三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覆盖率达到91.7%,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持续下降。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持续强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发病率上升趋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新媒体传统媒体多种渠道,广泛深入普及健康知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专网建设,举办“健康中国医者先行”、知行大赛、“健康达人”等活动。

在今年4月,第34个“爱国卫生月”期间,全国爱卫办组织在全国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有93%的参与者认同“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点。

毛群安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正是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为疫情防控打下了社会基础。”

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

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部署的15项重大行动之一,全民健身行动对于夯实国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颇为关键。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高元义介绍,在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较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在2020年达到90.4%,较2014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高元义表示,为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关键要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增量,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体育公园、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县级体育场、足球场建设;在街道社区兴建小型场地,进一步落实新建小区人均室内面积不小于0.1平米,或室外面积不小于0.3平米的标准。

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体育总局和财政部每年拿出近10亿元补助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在2022年,补助的体育场馆超过2100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地市、1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受益人2亿人次。

高元义同时指出,如何科学健身是“健身难”的另一痛点。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全民健身微信公众号、“人民爱科学”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官网等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的视频指引,包括居家健身的方法、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的参与方式等。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不断增加,2021年全国征集了第一批116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等,这些工作都旨在推进科学健身或健身指导。

高元义强调,健身者本人第一要有健身意识,第二要有科学健身的意识。健身者要因时因地、因自己的情况来制订健身计划,因自己的状态和感受来调整健身计划,不要盲目追求高、快、强,或与他人比较,否则容易造成伤害。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0.9个百分点

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总体实现国家规划的预期目标。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到2019年下降到50.2%,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20年,近视率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介绍,教育部分两批成立了310多名专家、家长、校长、局长共同参与的近视防控宣讲团,推进视力健康的知识宣传。同时支持全国高校设立400多个眼视光的专业点和学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近视防控的八项行动,包括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户外锻炼、改善室内环境、增加光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等,不仅对视力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对身心健康是很好的支撑和帮助。”刘培俊说。

2021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学校卫生和健康的政策文件,推动各地落实“一增双减三保障,五项管理促健康”。

其中“一增”是指增加学校美育、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课程课时、评价分量,特别是推动各地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目标,实施学校体育美育的兜底行动、提升行动和争先行动。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接近百分之百。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超过一小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了33%。

“双减”是指重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减缓教育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保障”,一是学校条件保障。到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师的配备达到了77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的比例达到了93.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达到了96.8%。

二是学生的评价保障。每一年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三年开展一次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

三是政府的考核保障。把教育特别是健康教育和学生健康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也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指标。

“五项管理”则是重点统筹好手机、作业、睡眠、读物和体质,化解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校内外各种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刘培俊表示,教育部还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的食品安全,以食品卫生为基础前提,确保青少年舌尖上的安全、食谱上的健康、餐桌上的礼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作者:尤方明 编辑:张星)

尤方明

政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