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务院6月份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简称南沙方案),为南沙新一轮的改革发展部署了五大任务,“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位列五大任务之首,方案还从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四个方面明确发展重点。近期,南方财经记者从南沙近年新引进的空天、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入手,展现南沙在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方面的最新动态。
探索海空深处,广州南沙布局火箭深潜等新产业集群
深海探索、深空发射,这些听起来离普通生活较远的高科技产业,近年在广州南沙已悄然布局落地。记者7日获悉,中科宇航在南沙建设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一期将在今年8月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也相继在南沙落地,相关产业链正在逐步引入。一个集“产学研政金”于一体、面向世界的深海与深天新产业集群开始在南沙有了发展的雏形。国务院6月份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南沙在深空、深海两大科创领域的提早布局,为南沙方案的贯彻落实打下了基础。
南沙航天科技产业化基地
南沙布局海空高科技领域
早在2021年,广东就出台了《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支持中科院与广州市在南沙共建明珠科学园,聚焦深海、深空领域,聚合优化中科院在广州的研究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高地,从此拉开了南沙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向深海与深空等全新领域的序幕。与其它产业不同的是,深海与深空产业科技含量极高,技术大多由高端科学院所掌握,南沙要转化这些高科技,南沙科学城应运而生,作为南沙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建设布局备受瞩目。
明珠科学园海洋探索展区
在近期区委宣传部组织的采风中,记者走访实地了解到,明珠科学园自2021年推进建设后,目前南部组团项目设计方案已成形并完成了软基处理,具备主体施工条件。作为南沙科创平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经开始运作,该实验室正牵头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项目核心园区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今年底竣工验收。深海产业涉及的另一项目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龙穴岛总装试验基地也于去年9月开工,目前正在牵头建造国内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据悉,目前南沙根据规划要求,正在加快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广州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等平台建设。在海洋与天空研究领域,位于南沙的国内科研资源还将与9月份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国际资源建立联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与港澳科研联合攻关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协作方向。另外,南沙还将加强与海南自贸港、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平台协作,打造制度创新联动的有力支撑,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为新兴产业赋能。
明珠科学园海洋探索展区
商业航天在南沙实现零的突破
6月1日,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迁入广州市南沙区,同时更名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据悉,中科宇航是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政府引导、资本推动”的共同结果。其中,有广州国资背景的越秀产业基金连续3轮投资中科宇航,并联合南沙区属投资平台、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国内首支商业航天基金,围绕航天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开展投资布局。
在中科宇航在总部整体迁入广州之前,南沙就引入中科宇航公司在南沙大岗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建设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目标是打造一个智能、环保、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天空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21年3月初,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其中一期占地100亩。一期基地将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南沙将具备年产3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逐步实现集聚空天飞行器研制、总装总测、宇航动力、卫星研制等高端装备制造资源在南沙落地,空天产业在广州实现零的突破,未来南沙将会形成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并力争将广州打造为中国航天的第三极,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样板。
中科宇航效果图
空天领域有望在南沙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
空天产业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力量,目前南沙区依托中科院力学所成立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该研究院由广州市、南沙区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三方共建,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空天科技领域研发机构,面向国家空天科技战略需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空天科技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关键部件和分系统的研制、系统集成与测试、科学应用示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批量研制及产业化等,依托研究院打通空天科技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解决方案-集成演示示范-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链条,最终要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突破,能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作者】记者陈兆宇 楚田
【图片】记者陈兆宇
(编辑:楚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