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全职》:极简的艰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7-09 05:00

文 / 柳莺

上一回在欧洲影片中看到如此奔波不息的女性身影,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罗拉快跑》中。影片里,一头红头发的罗拉为了在20分钟内筹措巨款,如同一道闪电,不遗余力地频繁冲刺。二十多年后,在巴黎与近郊来回穿梭的女性朱莉,既不是为了拯救世界,也不是为了与恋人相见——朱莉是法国影片《全职》的主角,奔跑是她每天的通勤日常。作为单身母亲的她,打仗似的生活从清晨睁眼开始,到深夜倦怠而归时,才能够终告一个段落。

《全职》于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大奖。影片之所以能够俘获人心,是因为它以极简的风格,完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女性兼顾职场与家庭的艰辛。这一全球俯拾皆是的困境,在《全职》的语境中被推向了极致:朱莉离异后带着一双儿女居住在巴黎近郊,父母享受着晚年的清闲,无暇顾及她和孩子。电话那头的前夫,并未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一直承诺的抚养费也遥遥无期。拥有大学商科文凭的朱莉,曾一度因为糟糕的运气而失业,后终于在一家奢侈酒店找到领班的工作,工资勉强可以挣钱糊口。但巴黎房租昂贵到无法负担,她只能选择拖家带口住在乡下,每日冗长的通勤让她疲惫不堪。早出晚归积累的焦灼终于在冬季的某一天集中爆发:彼时,法国铁路系统将进行为期几周的大罢工,火车频繁的晚点和取消让她的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恰好此时,一家心仪的贸易公司给她发来了面试的通知,朱莉一边心系托管在邻居家的孩子,一边在应付紧张日常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溜去新公司参加招聘,在整整一周的焦头烂额中,她的身心受到不断撕扯……

《全职》的宝贵之处,在于这个故事虽出自男性编剧和导演之手,依旧能够入木三分地刻画一个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没有奇情的凝视,更没有高高在上的同情。面对日常的辛劳,朱莉咬牙切齿,却很少失去理智:为了准点上班,她可以在公共交通瘫痪时用尽全力,不顾形象地奔跑;为了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她也可以俯下身段,挂上勉强的微笑,获取周遭人们心甘情愿的帮助。她很少如其他影视作品里濒临崩溃的女性般,甩出歇斯底里的模样,而更多表现出身心俱疲、无暇应付的疲态。在这个意义上,朱莉的形象拥有了普遍性,她不仅仅是职场上挣扎的单身法国母亲,她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家庭、职场事务,而这也是我们中大部分人的日常。影片的节奏控制得尤为精准,朱莉在郊区的家与巴黎之间的位移,随着公共交通的瘫痪而变得越来越紧张,观众随着加快的剪辑,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早晚高峰时面对漫漫长路时的绝望。

影片中的角色寥寥无几,真正实现了创作上的精简,所有的配角,无论是酒店的清洁女工、好心看护孩子的邻居阿婆,还是零星的男性角色,都实现了和女主的精准互动。导演并未对他们的身世进行过多的交代,但我们已然从他们的推脱不满和欲言又止中,解读出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生活重压。好在,电影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还算光明的结局,也为日益陷入绝望的朱莉提供了暂时性的解决方案,影片在主角意味深长的欣慰表情中进入了尾声。尽管如此,我们却仍旧在为她担忧。在高速运转的当代社会大机器中,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强忍着倦意,而为更好的将来而打拼?朱莉的未来能够随着问题的暂时性解决而变得更好吗?影片在抛出这些问题后,温柔地戛然而止,仿佛在告诉观众,让朱莉在好消息中多停留一阵子吧,哪怕今后仍旧有无尽的困难,请让她在此刻,多欢欣雀跃一会儿。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