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带来的满足感,一点不比商业少 ——专访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2022-07-18 11:51

现代公益是价值观驱动、社会责任驱动,它的目标人群是所有人,比如环保就是对所有人都会产生影响的事;现代公益需要有效的治理,要靠一批职业的人去推动,这样才可持续。做公益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觉得一点都不...

企业通过做公益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如今已很常见,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在这股潮流形成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理念和实践两种主要驱动力的存在。前者是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公民理念在中国的多年传播,促进了企业家群体CSR意识的觉醒;而后者,则是企业家,尤其是知名企业家在公益领域的身体力行,他们的名人效应和表率作用,能推动更多企业实施公益善举。

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就是国内企业家做公益的先行者之一。2004年至今冯仑已经陆续参与发起创立了23家公益基金会,其中不乏如阿拉善SEE、壹基金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在多年的公益实践过程中,冯仑一直在摸索一种有别于传统慈善的现代公益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公益组织的治理和效率,依靠职业团队负责组织的运营,从而使得公益组织的发展更可持续。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就致力于CSR、企业公民理念的传播和倡导,我们见证了中国企业过去近20年在CSR方面理念启蒙、意识觉醒到实践推进的整个过程。如今,这个过程仍在继续,并且不会有尽头。在这个过程中,先行者的经验和感悟值得聆听。我们专访冯仑,请他分享对推进现代公益的思考。冯仑说做公益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一点不比做商业少,他还为其他准备做公益的企业家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关于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你曾给民营企业整体打60分,这个分数及格了,但显然并不是很优秀,那么,你认为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冯仑: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成长非常快,政府的文件决议对民企也有很多肯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为一个群体,民营企业要处理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和自己的关系问题。所谓和自己的关系,就是你得挣钱,你能否存活下来,客户是否还需要你?有很多公司没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消失了。

第二,要处理好与公有经济或者说国有经济的关系。民企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会遇到国有经济。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都在处理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关系,民营企业究竟是混合、补充,还是合作,是资本上的合作还是产业链上的合作?最近20年来这个关系经常被讨论,比如谁进谁退、谁强谁弱,这个问题目前仍然需要探讨。

第三,要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和利益相关者——社区、员工、环境,供应链上下游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要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全国人大颁布了近400个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了很多制度,如证券制度、土地制度,这些都是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中需要调试的。比如劳动法刚出台时,民营企业界曾有一些担忧和不同看法,那就会出现讨论,这就是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关于民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民营企业做到了及格,但是还没有做到很好。所谓及格,我认为有三个标志:

标志一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多年前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中国慈善行给了我们很大的刺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也是在那段时期传播到中国。我和王石曾专门去国外考察公益慈善组织,学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你与社会,也就是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很好地反哺利益相关者,与他们一起和谐共进?比如一家化工厂,如果总是排污,企业赚了钱却损害了庄稼,那你与社会的关系就有了矛盾和冲突。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认为,企业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意识上的觉醒,这很重要。

标志二是公益组织的发展。现在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以及没上市但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差不多都已经建立了企业基金会。万通的公益基金会是2008年创办的。现在全国共有7000多家公益慈善基金会,其中由民营企业创办的占80%以上,而且捐款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

标志三是,与民营企业相关的公益机构,甚至是公益行业,已经初具雏形。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特别优秀的公益组织,还有公益研究院,大学设有公益专业,有公益机构秘书长的培训机构和体系,也引进了一些公益专业人才,一些企业家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专注做公益,带动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整个公益行业已经初具形态、初具规模。从这些方面讲不能说不及格。

当然要说做得更好,还取决于未来对上面讲的其他几个关系的处理。比如说,如果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就能发展得更好,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奉献;如果营商环境不好,民营企业生存困难,向社会的捐款就会减少;如果成了混合经济,50%国有50%民营,那企业的捐款行为就不会像以前纯民营那么简单。所以这些关系的处理和改变,都会对民营企业做公益产生影响。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在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如果要你给自己打分的话,你会打多少分?

冯仑:给我自己打分,那要看和谁比,和别人比很难有一个公开的评价系统;和我自己比,我给自己打80分。

我现在在公益上花的时间精力比较多,占三分之一到40%;我一共参与发起了23个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后成立的第一个公益基金会,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我是发起人之一;我也参与了大量推动公益发展的工作,比如对公益的研究、培训等。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花了很多精力在做公益。就我自己目前的表现和未来的预期比,我觉得应该做到了80分。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你创立的23家公益机构,其中一些做得很成功、有影响力,那是不是也有不那么成功的例子,从这些成功和不那么成功的案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冯仑:作为这些公益机构的主要发起人,同时也担负着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我觉得公益组织能不能做成功,有三个核心要点:

首先定位要清晰,一定要着眼于解决一个明确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机构,可能在一个阶段定位是清晰的,但后来却模糊了。比如我曾参与发起的一个环保组织,最初是做环保启蒙,当时这个定位是清晰的。但随着阿拉善SEE等环保公益机构出现,当大家都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之后,如果定位还是环保启蒙,那就有问题了。一定要去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水的问题、沙的问题,哪怕只是解决一个水井的问题也行。就是在这一点上比较模糊,定位不清晰,导致这个环保组织募款不容易,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现在它影响力非常小了。后来我们创办的公益基金会,一个基金会解决一个问题。那些做得不错的基金会,它要解决的问题都很具体,定位很清晰。

其次是公益组织的治理,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公益组织的治理有很多种模式,比如阿拉善SEE是一种多数人的治理——多数人委托,少数理事,每年做选举,还有一个专业的治理团队。不管是哪一种治理模式,治理团队一定要专业、敬业、高效。

我的体会是,凡是做得好的公益基金会,它的团队都是很优秀的。比如说阿拉善SEE的团队,都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公益人,在国内外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在国际公益机构有过多年的历练,对国内的事情也很有经验,而且都是准备终身做公益。

最后就是公益产品,公益的实现方法要有创新。很多公益组织之所以衰落,一个重要原因是募款出了问题。我们发起的基金会,之前都是靠发起人先拿出一笔钱,之后如果募不到款,发起人会再捐款,但这种方式不可持续。现在有的基金会,通过一些创新的模式,如平台模式、互联网模式,公益项目产品化,产品互联网化,这就是一种创新——把公益项目变成一种互联网产品,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参与捐款,公众的参与度和效率都提高了。

我发起成立的23个公益基金会,凡是最后没做好的,都与没有处理好上面三个要点有关。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你刚才提到了公益项目要产品化,那在你看来,与商品相比,公益产品有什么重要的异同之处?

冯仑:公益产品带有公共性,要诉诸情感打动人。一般的商品都很具象,产品的边界也很清楚,而且可以长销,一直卖下去,比如农夫山泉,就是一个很具象的产品,也能长销。但公益产品带有偶发性,比如地震了要救灾,那些救灾的产品这时就好卖,但不需要救灾的时候,就不好推广了。

商品是等价交换,公益产品交换的不完全是钱,它在交换时通常也不是等价的。设计一个公益产品,我们希望调动出来的不是人们口袋里的钱,而是他的价值观,是他对我们要做的事情的情感上的连接,以及对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的认知。如果这些东西你调动不出来,那口袋里的钱也就不会出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卖商品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

因此,公益组织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如果公益组织不透明,不诚信,别人就不会认同你的价值观,他们会认为你做公益是为了谋利,那就不会给你捐款。发起壹基金时,我们在第一天开理事会时就达成共识,不花基金会一分钱。我们开会时从来都是自己花钱吃饭,这样就不会有闲言碎语。公益产品,对于生产者的道德要求非常高。

在这一点上经营商品就略有不同,比如我是卖水的,即便我出了一点什么状况,但只要水的质量没问题,还是会有人买。

另外,公益产品的推广、行销通路、话术也都不一样。公益产品的推广过程其实就是募款的过程。募款是一个专业,在国外是有硕士课程的,最近我在看一本60多万字的译著,专门讲公益产品,如何与人互动才能募到款。这与普通的商品销售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壹基金是做救灾的,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应急救灾体系。四川雅安所在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中国的地震多发带,壹基金就在那一带建仓储物资灾备系统,储备很多物资,紧急时就从那里调用,不再需要远距离运输。他们还建立义工团队,震后第一个24小时、第二个24小时和第三个24小时该做些什么,他们都很专业。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再去推广,效果肯定会好。

公益产品与商品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现在有一些公益机构,没有产品概念,他只是做了很多事,东一下西一下,你要能把这些事情连起来,这才是有价值的事儿。连续积累叫业,价值的正向积累和连续,才叫干事业。我现在做公益,也是奔着干事业去的。做公益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觉得一点都不比做商业少。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你创办的公益机构专注的领域都各不一样,看起来比较分散化,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而不是只创立少数几家公益组织,专注做好少数几个领域的公益呢?

冯仑:其实我的做法有点像风投。我创设的每个公益基金会都不重样,我不会发起两个做同样事情的基金会,它们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独特的问题。发起之后,就想办法解决好上面那三个要点,之后就由职业团队自己去做,我按时开理事会就行了,提供一些意见,需要的时候我出现一下,其实就是这样。

公益有很多种做法,陈光标的做法也是一种模式,那种模式更多的是传统慈善,传统慈善是道德驱动、感情驱动;我们做的是现代公益,是价值观驱动、社会责任驱动。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公益的目标人群是所有人,不是有钱人对穷人愿意承担某种责任,而是对所有人,比如环保就是对所有人都会产生影响的事。另外,现代公益需要有效的治理,要靠一批职业的人去推动,这样就可持续,可以做100年,或者更久。

壹基金成立有10年了,阿拉善SEE快20年了,都做得很好。只要将那三个要点解决好,它就会变成一个可持续的事情;如果解决不好,那它慢慢就不活跃了。我们的成功率总体是比较高的。

如果有件事情很重要,我们以前没做过,又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团队,那我就会去做。比如我们最近成立的幕天公益基金会,我是理事长,由职业团队运营,这个基金会专做乡村人文教育,关注人文地标,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地标,现在已经做了司马迁书院、诸葛亮书院、王阳明书院、苏东坡书院等几个项目。

这样的事我以前没做过,但我觉得它很重要。现在乡村人口毕竟还是占全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乡村的青少年,除了学数理化之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作品,也值得让他们接触和传承。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乡村振兴会是你以后做公益的一个重点方向吗?乡村振兴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做好的事情,在你看来,乡村振兴的难点在哪里?

冯仑:最近四年我创设的公益基金会,其中有两个——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幕天公益基金会——都与乡村振兴有关,这多少能表明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幕天公益做的事刚才已经说过了,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主要是做三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乡村治理人才,即对基层村镇干部的培训;二是对致富带头人,就是乡村企业家的培训;再就是乡村发展智库,做一些研究工作。

我们对乡村发展的推动,都是在“人”上面下功夫。我认为乡村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政府政策、公共政策、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等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我们作为民间公益基金会,又聚焦在人的大脑上——一个是乡村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塑造,一个是乡村治理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企业家在某个阶段之后转而专注于公益事业,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先例,你似乎也是这样的一种路径,你是在有意识地模仿、学习这样一种路径吗?

冯仑:企业家转身做公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商业上很成功以后全职去做公益,而更多的是渐进式的,商业也不放弃,通过直接捐赠、发起公益组织等方式去做,商业和公益兼顾,我个人采取的就是这种渐进式的。

企业家将他们的能力用于做公益是特别合适的,因为公益组织也面临效率和善款杠杆的问题。比如,过去接受过慈善捐赠的那些人,到今天可能其中很多人仍然需要被捐助;如果当初把那些钱捐给公益基金会,那么公益基金会到现在一定还在持续地关注和帮助他们,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将资金用来做智库,由于智库能够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一条建议被采纳,可能会让很多人受益,这个杠杆效应会大于做某个项目。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高的效率,是企业家的本能和思维逻辑,也正是企业家之所长。

最近这几年,好的公益组织基本上都是企业家做的。早期的公益组织,是一些教授、知识分子、媒体人发起的,他们号召力很强,扮演了启蒙者和先行者的角色,等到企业家接受了启蒙跟上来做的时候,效率就远远高于他们。筹款、团队管理、执行、绩效考评,这些都需要一整套能力,企业家做这些是最合适的。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对于现在的你而言,做公益意味着什么?

冯仑:意味着我对社会的责任。所谓社会责任,我的理解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你对社会有一个承诺,这个承诺表现为: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

比如一条水沟被污染了,本来这与我没有直接关系,但我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于是自己的事就不当事了——今晚上原本计划去休闲放松的,但我们还是开会研究一下怎么治污吧。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在一生之中有精力、有能力改变社会上我认为不合理的一些事情,我认为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不管是解决社会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科学问题,都可以。我读的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所以我要解决一些社会问题。2004年时我突然发现做公益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于是就陆续创设了这些公益机构来实现我的承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之努力。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你是国内企业家做公益的先行者之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有其他企业家向你寻求怎样把公益做好的建议,你会对他说什么?

冯仑:前面说到了做好公益的三个核心要点,如果再增加一个,那就是你得有承诺、有奉献,你的发心就是做公益,而不是通过公益去做一些私利的事情。公益是公益,商业是商业。公益是大家的事情,私利是你自己的事情。企业家做公益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这就是我愿意与他们分享的体会。

(作者: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官方账号

《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3年在中国率先引入“企业公民”理念,并于2004年发起主办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在各界人士支持下,借助每年内涵丰富且颇具前瞻性的主题讨论,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商界领袖的参与,成为当下企业管理及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之一。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案例征集同期举办。详询:朱女士:18680470940 案例提交:zhujia1@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