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健科工张楠:打造健康账户 康养赛道的的核心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服务

最保险郑嘉意 2022-07-20 13:19

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北京报道

“目前的健康管理市场是B端主导,C端接受。未来, C端对健康管理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将成为健管行业爆发的基础;这种爆发将导致保险行业产品的进一步细分,对配套服务的细化、管理理赔概率等层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7月20日,中健科工董事长张楠在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保险云峰会(2022)圆桌对话“康养新价值 保险新生态”上如是表示。

张楠指出,康养赛道的的核心始终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服务。“一是整个康养行业都积极主动地推动行业细分,让有能力的企业以点带面,主动拓展;二是国家应加强康养专业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技术赋能康养产品前端

谈及目前保险业在康养领域的发展,张楠指出,产品前端数据、服务、权益的缺乏使得康养保险产品在推广中受到一定阻碍。

“目前的健康管理是B端做主导,C端被动接受的状态。未来,在健康管理理念教育越来越到位的基础上,C端对健管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将成为健管行业爆发的基础。”张楠指出,“从流程上来说,一个用户必须先成为保险人,才能了解、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 一系列服务,这都属于后端。前端呢?从了解保险到成为保险人的阶段,服务是缺席的。”

张楠指出,保险机构或可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或加大科技投入等方式完成大数据收集、分析,以此完善服务场景。“比如体检一类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就可以和科技公司合作,完成前端的数据采集和导流。

“从科技公司的角度出发,健康管理的前端是有很多空间的。比如过去,用户必须要到大型的体检中心固定的体检场所或者医疗场所进行检测,现在只要佩戴智能设备就可以监测血压、心电、呼吸、睡眠等一系列数据。”张楠指出,“未来,这类产品的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

张楠进一步表示,在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上述数据在统一采集、分析后都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用户的健康状况,甚至纳入“健康账户”。“我们一直在传达‘健康账户’的概念。现在的人们有金融账户,可以知道一个人所有的财务状况、征信记录……健康也可以如此。健康指标的流通可以为保险公司的精算提供基础,进行更准确的费率推算,未来产品进一步细化。这对抗氧类产品的配套服务的细化、以及管理理赔概率等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以养老资源协调为例,在我国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不管是9073还是9064,其中社区和居家养老是主要的方式。如何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政府和市场的关键点,而我们可以去给他们赋能,把产品投入到机构当中,通过健康数据检测我们可以知道人员身体状况,进而可以更好的匹配“医、康、养、险”资源。张楠表示,“我们需要通过科技搭建好场景,在进行下一步的流量转化。”

开放为公,共建康养生态圈

若以客户需求衡量,康养无疑是一项跨产业链赛道。其中金融、地产、医疗、健康、智能化设备、文娱缺一不可。这意味着身处养老赛道的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的整合能力,不同领域、不同主体间需要打通合作、相互借势,各自发挥禀赋特长,才有可能整合资源,成功打造康养生态圈。

张楠指出,保险机构想要在康养领域成功立足的同时避免同质化,一方面需要客观评估并重组自有或可以整合的服务资源,另一方面需要以人性为基础做好产品、产品价值的解读并设计用户体验流程。

如何做到“以人为基础”设计用户体验流程?以老年人为例。张楠指出,当前中国的老年群体对保险、科技的接受度较低,脱离这一基础的产品宣传及服务均难以生效。“我们国家的大部分老人还尚未达到失能状态,他们心态好、受过教育,属于业内常谈的‘活力老人’。对这部分群体,科技化、理论化的培训是重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传播养老意识,给一个保险的‘入口’。”

“这个时候一个综合的场景就是很重要的。”张楠表示,“比如一个初级、简单的检测设施体验,或者体检。这就需要保险、医疗、科技三方合作,打通一个智慧养老的入口,科技公司负责技术和数据收集、医疗提供服务、保险则涉及后续的产品和精算。”

在此类场景中,科技、保险公司可以相互赋能、相互打通,获取新的商业模式,前者负责前端的数据及引流,后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这就是一种有可能的共赢模式。对客户来说,这也是更完善的服务体验,可以达到‘量身打造’的效果,形成闭合的生态圈。”张楠指出,“医疗方面院端也可以加入,比如检测、分级……再到后来的医疗。”

同时,张楠指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机构来自不同行业、属不同主体,难以同频,因此,想达到上述状态,各机构还需以开放为公的心态进行合作。“有政府背景的国家级NGO组织可以承担连接作用,未来,协会会在这一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不论如何合作,康养赛道的的核心始终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服务。”张楠表示,“一是整个康养行业都积极主动地推动行业细分,让有能力的企业以点带面,主动拓展;二是国家应加强康养专业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