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持续修复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在全球多国经济风雨飘摇之际,世界经济论坛于2022年7月18-19日在线举行新领军者对话会,主题为“在动荡的世界中砥砺前行”,持续复苏的中国经济也成了世界的“强心剂”。
自2007年以来,每年在中国举行的新领军者对话会一直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会议中的“第二支柱”。来自9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100多名与会者参加了今年的新领军者对话会,包括来自政界、商界和社会组织的领袖。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视频特别对话会,发表致辞并同企业家代表互动交流,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400位企业家参加。
李克强在介绍中国经济形势时说,今年二季度,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4月份主要指标深度下跌。我们果断应对、及时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动原定政策靠前发力,推出和实施稳经济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势头放缓,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主要指标较快反弹、由负转正,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下降,带动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稳住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经济进入持续修复通道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
在新领军者对话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世界经济论坛基金董事会成员朱民表示,虽然中国第二季度GDP表现未能达到预期,但这只是短期的过程,目前以求稳为发展目标。由于能源供应不足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因素,国内供应链很大程度上处于紧张状态。对此,政策将稳中求升,不断激发增长活力。
欧亚资源首席执行官宋本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一两个月的经济艰难是短期而非长期的表现,也相信中国的营商大环境是向好的。他表示,中国有很多新能源转型基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疫情后期复苏的力量将非常明显,未来将会在国际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中国经济已进入持续修复通道,节奏可能加快、弹性仍需跟踪。资金前置带来基建增长与实际落地存在“错位”,对需求的支撑或逐步显现。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但6月份已经展现出强劲反弹势头。随着疫情状况好转,6月份经济增长全面反弹。我们预计,在促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工业生产和基建投资将继续在下半年引领经济复苏。
宏观政策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
尽管二季度中国经济一度面临疫情压力,但宏观政策保持了定力,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
7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7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7月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均与上月持平。需要注意的是,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报价曾大幅下调15个基点,市场普遍认为后续仍有下调空间。
在全球企业家视频特别对话会上,李克强强调,我们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继续着力帮扶市场主体纾解困难,留住经济发展的“青山”。宏观政策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
李克强还表示,2020年以来,我们在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中实行的政策在规模上是合理的,没有“大水漫灌”,也为防通胀创造了条件。今年夏粮增产丰收、又创历史新高,秋粮生产势头良好,煤炭电力稳定供应,为国内物价平稳运行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全球粮食能源市场稳定。
对于未来,李克强展望,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还有相当大发挥效能的空间,增值税留抵退税上半年已超过1.8万亿元,政策的持续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实际退税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实际使用,新出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运用,将会形成有效投资更多实物工作量并拉动就业和消费。
保障全球粮食和能源安全刻不容缓
从全球来看,地缘局势冲击下粮食和能源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全球粮食价格今年曾多次创历史新高,贫穷国家备受打击,欧洲则面临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
在新领军者对话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警告称,我们已经身处全球危机中,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使得全球粮食价格创新高。目前,7000多万人依然面临粮食短缺问题,30亿人口无法拥有健康饮食和充足营养。虽然中国目前的粮食有相对充足的储备粮,但随着全球粮食价格升高,中国的进口粮食成本也越来越高。中国目前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以支持食品供应,改善粮食进口的结构。
与此类似的是,雅苒国际非洲和亚洲区执行副总裁Fernanda Lopes Larsen也认为,没有人能免于粮食危机的影响。全球70%的农户都是小农户,成本增加会直接影响其粮食产出和经济效益。帮助小农户寻找解决方案,需要各界协调彼此的政策,政府和企业以及非政府机构要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除了粮食安全,能源问题也备受关注。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总干事Francesco La Camera认为,当前我们要在传统化石能源之外另辟蹊径,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同时,绿色转型之路对未来社会具有良性作用。目前80%的国家仍旧依赖化石能源,应该转变集中式的能源使用结构,使其更加多元化,稳步推进能源转型事业。
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各行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从目前占总能源的14%增加到约40%,由此需要每年5.7万亿美元的投资。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文波认为,虽然世界面临不确定性,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政府对减碳事业非常重视,向全球做出了相关承诺。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在实现碳中和方面,三一重工正在推动经营产品电动化,大力部署和投资新能源。
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8779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大力鼓励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投资。
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主席马骏指出,既往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这会进一步对经济和金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需要采取手段应对相关风险,包括撬动私有部门资本更好地保护自然,避免向破坏自然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在全球面临重重挑战之际,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当。GenZero首席执行官Frederick Teo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挑战,保护自然环境、处理好脱碳转型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短期来看,目前出现了许多具有性价比的自然投资机会,例如在碳排放捕捉方面,很多技术成本也得到了降低。从商业角度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自然生态系统中循环可利用材料的价值、碳排放市场价值等都是巨大的。
(作者:吴斌 编辑:李莹亮)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