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数量领先全国,粤港澳大湾区以区块链技术破解“一国两制三法域”制度差异

大湾区观察陈思琦 2022-07-21 19:16

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在于“一国两制三法域”,区块链的布局发展需要考虑粤港澳非统一制度和规则下的融合互通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7月19日,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的《数“链”大湾区——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深圳举行。

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国宏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1.0时代的硬件对接、前店后厂、梯度分工等浅层融合诉求,正在被2.0时代的制度相容、经济相生、社会相通等深度融合诉求取代。

刘国宏表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破解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制度差异难题、支撑实体经济跨越和赋能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极大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效率和效益,有力助推粤港澳一体化发展步入2.0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领域创新活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区块链产业布局呈现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强鼎立”态势,三个区域内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4.6%。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另两个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在于“一国两制三法域”,区块链的布局发展需要考虑粤港澳非统一制度和规则下的融合互通问题。

上述《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融合性和制度渗透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大湾区各地利用前沿科技手段高效对接差异性制度、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的各种创新探索持续涌现。

例如,在数据跨境方面,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数据转移管理规则存在巨大差异。受法律规定、操作成本等影响,大湾区“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对此,区块链利用分布式、可追溯、不篡改特性,由数据权属主体提出诉求,由专业服务机构依托哈希值(由源文件计算而来的一串字符串或数据凭证,可理解为“数据的指纹”)比对,验证数据来源真实性及数据内容无篡改,进而实现可信数据的跨域交换,真正把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出来。

2022年3月在粤澳两地上线试运行的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是依托这一原理,主要为粤澳两地机构、居民提供安全、可信、高效的跨境数据验证,服务于跨境资产证明、跨境银行开户、跨境资产抵押、跨境财富管理等业务场景。平台于4月启动首笔服务,其实现的首个功能是澳门居民资信信息的跨境验证,整个过程耗时仅5分钟。

而在社会治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根据粤澳两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个人数据不能直接跨境传输和交换,且居民的个人信息及核酸检测等信息只有本地的权威机构有能力验证,使得个人健康码在一段时间内难以互认互转,不仅给个人出入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出入境管理带来诸多考验。

2020年5月,粤澳两地政府正式启动“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跨境互认系统,以区块链技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该系统运用区块链搭建跨地区的数据真实性核验通道,将健康码相关信息转化为加密的可验证数字凭证,两地机构在后台不互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当用户需要跨境验证健康码时,无需在多个平台重复填写信息,系统在获得授权后将自动为用户转码,满足了两地不同的隐私保护规定。

刘国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市场开放、需求多元、人才集聚等优势,已有众多机构前瞻布局了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有效开展了可信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开源创新生态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实践,成果丰硕。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境内和港澳地区共计有10710件区块链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中3282件发生在大湾区,占总数的31%,远超北京(2009件)、浙江(1415件)、上海(839件)和江苏(704件)等省市。

仅就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区块链发明专利申请情况而言,广东(3037件)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深圳是我国区块链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城市,共计2525件,分别占大湾区和中国境内申请总数的77%和24%。

从专利申请企业角度看,大湾区内的平安集团、腾讯、壹账通智能科技、微众银行等企业占据区块链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头部。截至2021年底,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前20的企业中,总部在大湾区的企业有9家,所申请的专利数占比高达53%。

支持区块链技术多方主体协同共治

“一项新技术成为风口时可能引发投资过热的情况,谨防区块链成为‘科技烂尾楼’,政府、企业决策都要减少盲目性。”会后,樊纲接受包括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樊纲进一步指出,我国在区块链领域已进入“无人区”,重大技术突破和战略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有千千万万主体的创新试错,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试错成本。因此,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要有所作为,紧扣现实需求、聚焦应用场景、解决行业痛点,以核心企业带动区块链产业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点评上述《报告》时同样指出,目前大湾区区块链应用成果已十分丰富,一批区块链领先企业正在涌现,未来应鼓励具有领先技术的大企业开放开源,营造创新活跃的区块链开源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弥合“一国两制三法域”制度差异鸿沟提供了可行方案,但据刘国宏观察,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等应用场景目前多在粤澳落地,粤港之间仍有些制度与政策亟待衔接与突破。随着粤港,尤其是深港口岸经济带等政策的提出,若能将验证平台在深港之间落地,产生的业务体量将更加可观。

刘国宏指出,在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的同时,也应支持区块链技术多方主体协同共治。一方面,要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区块链龙头企业提供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使科技创新红利更广泛惠及社会;另一方面,监管规则与法律制度要随技术的升级迭代而及时更新升级,从而适应行业和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发布会上,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彭海斌表示,以特区立法的形式在数字经济产业领域先行先试,有利于形成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为数字经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据彭海斌透露,《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已通过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三审。《条例》将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服务,就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市场主体数据权益的基础上助力深圳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据跨境流通。

具体应用在区块链领域,刘国宏表示,应由监管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共同参与对监管规则的代码编译转化,探索法律法规由“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向“法律即代码”(law is code)转化,形成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机器语言合规机制,并嵌入相应区块链系统中,借助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形成“以链治链”的有效监管路径。

(作者:陈思琦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