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与创新双轮驱动。
编者按: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国进一步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重磅推出“2022专精特新年度策划”,从政府层面、投资机构到园区、企业等,深入探寻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样本,并汇集相关研究成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上海报道
在上海市青浦区,古镇朱家角的朱家角中学门前,有一条走了上百年的石板街,叫西井街。因为两名来自青浦的创业青年谭黎敏、章嵘,这条百年老街的名字,从此有了新的延伸。
2015年,西井科技创始人谭黎敏敏锐地发现,许多行业面临用工短缺的困境,而人工智能技术则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赋能于这些行业。他决定自己创业,西井科技在2016年应运而生。
该公司在无人驾驶商业应用、集装箱物流人工智能全局化等领域领跑国际市场,业务已遍及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个节点,营收以每年400%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其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签约客户数达60家,营收同比已上升10倍。
西井科技COO章嵘(受访者供图)
西井科技COO章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工业智造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处于竞争的阶段,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只谈我们产品的价值是相对局限的,但技术和能力能够覆盖更多制造行业、传统行业,帮助它们来放大效能,我觉得这对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他看来,大型企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可以进一步放大国家发展动能。就在2021年,西井科技获评为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开辟港口蓝海赛道
在成立之初,西井科技便确定了运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来帮助传统行业快速实现智慧升级与改造,将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契合的研究方向。章嵘表示,“如果只固守人工智能的硬件底层,而脱离与外部应用层的沟通,缺少业务需求的对接,那么就很可能做出与市场脱节的产品,就会丧失生存机会,所以我们坚持市场与创新双轮驱动。”
那么,寻找合适的场景落地,就成了当务之急。是选择应用在金融、安防领域,还是传统行业?
2016年1月,西井科技正式开始运营之后,团队走访了江浙地区很多制造企业,发现不少企业虽在各自的OEM行业做到老大,但企业最怕的是熟练工过年后不返回工厂,生产订单不断积压,人力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最大的发展瓶颈。
很快,西井科技将目光落在了大物流领域的智慧港口行业。“我们是从最底层的技术研发出发,幸运地快速找到了落地的场景,实现了技术能力和商业需求的快速整合。”章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以国内港口的水平运输为例,95% 的企业仍使用传统人工驾驶集卡拖车。不过,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上升,众多码头运能不足,卡车司机疲于高强度满负荷工作的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码头的集疏运效率。更重要的是,码头司机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例如,一个集装箱年吞吐量 200 万 TEU 的中等码头,其一年的司机人力成本就高达7000万元左右。
“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效率和成本的挑战,这恰恰是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可以去帮助它们的。在对传统行业的相关调研中,我们接触到了港口,并且在场景内做了一些相关应用的落地后,发现这个行业人力成本高,安全生产管控需求高,且劳动力已出现断层情况。”章嵘进一步解释,比如在码头、堆场等生产前沿,岸桥司机长期高空低头作业,劳动强度大,且起吊难度高,对司机技术的要求会更高;其次,港区内运输工作枯燥且24小时作业,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
为此,西井科技研发出了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帮助解决的是集装箱搬运过程中,箱号等非结构化数据获取问题,并收获了第一个商业订单,开启公司人工智能产品量产商业化之路。
但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章嵘看来,最早期拓展市场时,得到客户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没有产品的时候。“港口相对来说是较传统的行业,对运营的安全要求很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一个教育的过程。”
在通过使用推广获得信任之后,西井科技也挖掘到了更多行业痛点。港口作为一个全流程流转的封闭场景,一个集装箱的运输路径往往需要经历被集装箱卡车从闸口、堆场、场桥各个节点的运输。如果只是对港口内的某一个节点进行智能化提升,并不能全面地帮助港口客户解决目前的难题。
需求决定供给,于是,该公司决定进行自动驾驶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落地。
深耕无人驾驶
2016年年底,西井科技建立自动驾驶团队,主攻港区封闭区域的无人驾驶。
在章嵘看来,封闭区域的无人驾驶,与开放区域的无人驾驶的开发路径是不同的。主要差异在于,港口是一个技术环境,要处理的是生产作业,对整个车队的生产效率要求非常高。此外,精度也不同,港口的无人驾驶要跟不同的机器进行配合。“因为客户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整个生产运营的逻辑和流程。”
相关机构发布的《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拥有港口近100座,其中大型港口10余座,港内用于集装箱运载的集卡在2万台左右。目前,国内已有13个港口落地自动驾驶集卡,是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应用最快的场景。2021年以来,全球贸易逐渐恢复,预计,未来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范围为5%-30%。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引入自动驾驶集卡车的港口增多,起销量将稳步增长。预测到2023年,国内港口码头自动驾驶集卡车销量将超5000辆,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未来,中国港口码头自动驾驶行业,预计在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而在国际市场,自动驾驶集卡车也是一片蓝海。截至2022年7月7日,西井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电动无人集卡车队,已在泰国林查班港码头安全作业22个月,累计完成13.27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的实船作业箱数。
港口生产的降本增效开始显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回本周期,欧美国家一辆车可能在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国内沿海区域的话,可能2-3年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对码头来说就是收益,”章嵘说道。
章嵘坦言,从港口自动化和智能化角度来说,中国走得非常快,甚至发展步伐比海外可能会更快一些,而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是西井科技在国内外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港口内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混行、走向规模商用化,要顺应后续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挑战在于生产性智慧物流,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
当前,西井科技更多围绕着海港需求来发展。未来,西井科技将以海港为支点,覆盖更多上下游的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大物流板块,包括铁路、口岸、园区等物流链。
(作者:郑植文 编辑:陶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