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三周年丨独家对话安集科技董事长王淑敏:我们从简单的“进口替代”走到了“原始创新”

科创板张赛男,实习生黄晓颖,视频制作肖航,实习生欧梓锋 2022-07-21 15:1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黄晓颖 上海报道

运行三载,科创板在科技创新领域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加速裂变。

2019年7月22日,安集科技(688019.SH)作为首批25家企业之一,正式登陆科创板。三年倏然而过,安集科技耕行不辍,创新助力“中国芯”,在国内集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领域占据龙头地位。

对于安集科技而言,这是变化巨大的三年。

公司在上市后业务规模迅速实现翻番,研发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安集科技在对化学机械抛光液进行全品类产品布局的同时,还开展了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产品线布局,产品线愈发全面,业务协同性也大大增强。

安集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淑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多次感叹,“感谢科创板的诞生,让安集科技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

王淑敏是在这个由男性主导的半导体行业中少有的“女掌门人”,享有“大陆半导体界的花木兰”之美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到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取得材料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服务于IBM,后进入半导体材料领域,在 Cabot Microelectronics(当前 CMP抛光液市占率第一)任命科学家、项目经理以及亚洲技术总监。

在美十几年,王淑敏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的困境和发展潜力,于是在2004年毅然放弃在美前程,回国创办了安集科技。

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对话中,王淑敏聊到了当年的创业故事、安集科技上市后的发展,以及未来愿景。谈到行业竞争时,她呼吁“要避免内卷”;谈到科创板改革时,她更是直言“要坚持科技创新”“给企业多一点灵活度”。

(安集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淑敏,企业供图)

“跨界”抛光液的创业故事

《21世纪》:你回国创业的契机是什么?

王淑敏:我是1988年去的美国,到2004年已经在美国读书工作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海外的中国人,对这个感受最明显。

我在美国也从事半导体行业,当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就半导体行业的材料来说,中国本土创新的高端半导体材料几乎为空白,完全靠国外进口。当时国内的半导体制造商不管是从价格上还是技术上,想要由国外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我就想,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年或上百年,将来离开的时候能给这个国家留点什么、给后人留点什么,让自己觉得没有愧对这一生。抱着这样一个愿望,在2004年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归国在上海创办了安集科技。

《21世纪》:当时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国外有哪些区别?还记得当时的创业场景吗?

王淑敏:永远都不会忘。

我之前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在公司做了一些事情有幸得到了认可,所以我在公司里的待遇,方方面面都还不错。而且原来我所在的美国公司的研发条件、研发资源曾一度几乎是100%全球垄断,研发人员都属于行业的开拓者。公司层面来看,研发签单都是以百万美金为单位的,我个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当时回国以后,资金、人员等优势都没有了。

《21世纪》:你学的就是抛光液相关专业吗?

王淑敏:没有。我的大学、硕士、博士都是读的无机材料化学,我的同学一般也都在大的制药厂、生物制药公司工作,我是为数不多走到了半导体行业的。我后来进入的嘉博特,就是很大的化工公司里面成立的小的电子材料事业部,去做抛光液业务。我可能属于不太安分守己的人,觉得新的东西充满了未知,觉得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隐隐约约认为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就跨界到了抛光(行业)。

从简单的“进口替代”到“原始创新”

《21世纪》:你回国十多年,为什么直到2019年才选择上市?

王淑敏:我们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真的没有想着上市。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的,当时创办安集科技的信念就是想把这事做成,让我们国家有自主可控半导体材料,真没有想过企业能做多大、会不会赚钱、赚多少钱,更没有想到过上市。

如果没有科创板的话,2019年安集科技也不会上市。2004年我们成立了安集科技,真正开始盈利是在2016年。2019年如果要在创业板上市还有盈利指标,我们勉强接近但还够不着,即便是净利润达到了,创业板上市也需要排队。所以说,科创板开市不仅仅从时间上缩短了安集科技上市的进程,其他方方面面,安集科技都享受到了科创板巨大的红利。

《21世纪》:请你聊一聊上市以来公司取得的突破。

王淑敏:现在安集科技从研发能力、规模上已经走出了初创型企业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原始创新的阶段。

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已经走过了简单的进口替代阶段。这不是说不取代了,而是我们可以针对市场的需求,更好地解决战略供应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产品线去做替代。

借助资本市场,一方面,我们的高度发生了变化。硬件上,设备、仪器得到了更新;软件上,研发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升,举例来说,安集300多员工中,研发技术人员就占到40%以上,研发技术人员中硕士、博士又占40%以上。既然我们定位了高端的产品研发,就要去突破研发人员的能力,借助资本市场我们达成了这样的高度,让我们有资源去做这件事。

另一方面,在宽度上也有一些变化。2019年安集科技的两大业务板块还是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上市后,在全球供需市场急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做了战略调整和完善。抛光液板块,提出了化学机械抛光液全品类的产品线布局,针对下游重要芯片和特殊器件所需要用到的核心抛光液,我们在过去的三年都完成了布局,现在已按照全品类的布局在执行。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光刻胶去除剂产品线扩充到了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这些都是在科创板上市带来的显著变化。

《21世纪》:就你个人而言,会觉得自己在企业管理上或其他方面有什么变化吗?会感受到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吗?

王淑敏:有的,但我倒不觉得是投资者的压力,更多的是感恩。

上市之前,只用考虑做产品、做市场,服务好客户,但上市之后企业管理变得更多维了,它成为了一个公众公司,我在公众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之前稍微多了一点。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

有很多投资人、金融机构研究所的老师们,对这个行业、对安集科技的关心,都是我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责任。我有责任让更多公众来了解我们、理解我们,不仅仅是理解安集这一家公司,也是把安集作为半导体材料企业的一个窗口,让公众,尤其是潜在的投资人对材料行业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它需要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等等。

《21世纪》:怎么看待上市以来的股价波动?

王淑敏:公司股本比较小,对股价就比较敏感,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一开始真的是在学习股价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些因素是能掌控的,比如业绩,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有些因素是不能掌控的。

在学习理解了之后,我对股价的波动还是比较淡定,以一个平常心去看待。股价不管怎么波动,最根本的支撑还是企业业绩,我觉得还是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事情上。

我跟我的团队也说,不要太过于关注股价的波动,因为那些外界的宏观因素是不在我们掌控之内的,我们能掌控的就是实实在在对投资人负责任,把我们的事做好。

业务板块战略升级的动因

《21世纪》:回到具体业务,请介绍一下抛光液最新的研发进展。

王淑敏:2004年我们刚成立的时候资源非常有限,就选择了铜跟阻挡层作为产品线的切入点。十几年来,铜跟阻挡层随着技术的节点一代一代不断发展。在铜跟阻挡层之后,是介电材料抛光液,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的抛光,目前我们二氧化硅抛光液的市占率是相当高的。第三种是与金属钨相关的抛光液品牌。第四种是基于氧化铈磨料的抛光液。这四大类抛光液产品是顺着时间一步步发展的。

除此以外,近几年国内大硅片发展特别迅速,我们应市场的要求,开拓了大硅片抛光,我们把它归属为衬底抛光。衬底抛光里面除了硅片的抛光之外,也有新兴技术的探索,比如台积电的3DIC或3DFabric,用到3DIC里边的很先进的封装或者异构架这些新的应用。

《21世纪》:对光刻胶去除剂板块进行战略升级是出于怎样的判断?

王淑敏:出于两个需求。一是市场战略供应方面的需求,二是技术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半导体材料种类非常多,安集的抛光液是全品类的,但是光刻胶去除剂就是一大类,相对比较专也比较窄。

但在过去的几年,全球的供应链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上不断有客户提出新需求,所以从保障战略供应的角度上,我们评估后认为目前已经累计的专利技术、硬件、研发人才等,可以在不太难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的延伸拓展。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总是跟着别人去替代,尤其是现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非常快,从设计到制造都需要有前瞻性的技术,这些是没有现成的。我们希望扩展一下,在抛光液和功能性湿化学品方面,接下来都能够有新的领先技术。

《21世纪》:未来两大业务的规划布局是怎样的?二者如何发挥协同作用?

王淑敏:我们并没有对不同的业务板块制定硬性的要求,更多考虑的是从下往上,市场、需求、技术强项在哪里,以及如何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大方向定对了,产品定位定对了,满足了市场需求,肯定是健康的发展。

业务的协同性上,从内部来说,抛光液和功能性湿化学品都是液态的、配方类的化学品,都是靠选择不同的配方来达到某一个工艺上的特定性能,这方面是通用的。另外很多检测工具、检测设备也是通用的,技术人员很大程度上也是共享的。从外部来说,业务的客户重叠度非常大,唯一差别是,比如晶圆制造厂,抛光液、功能性湿化学品都会用。而一些先进封装的客户,功能性湿化学品用得多一些。

 开放途径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

《21世纪》:当前半导体行业终端需求不畅,会不会对上游材料领域造成负面影响?

王淑敏:如果是宏观调整的话,我想没有人能够幸免,只不过依据定位、服务客户群和针对的技术节点的差别,有的影响多、有的影响少。尤其是过去的几天,很多人说寒冬要来、砍单潮之类的,但仔细分析的话,其实它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就很难说了。对安集来讲,主要还是看服务的客户群,是否有影响取决于那部分恰好是调整的板块,还是刚需的那部分。

《21世纪》:原材料价格、供应链变化对公司有哪些影响?

王淑敏:到目前为止,虽然供应很紧张,但我们跟下游的用户没有出现断供的情况。这也得益于我们的动态评估,去年公司库存提升了很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原材料备货,为了应对原材料供应的潜在风险。材料涨价对部分产品有影响,但我们通过“练内功”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以此来对抗涨价带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是我们在控制、在管理。

《21世纪》:上游材料涨价的成本有没有转移到下游?

王淑敏:我们的做法是能不涨价就不涨价,但是对我们的一些客户、一些产品,我们也是有价格的上调,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企业还要运营,我们也要对我们的投资人负责,涨价也是在最后没有办法的选择。

《21世纪》:目前通过哪些途径向上游拓展核心原材料的供应渠道?

王淑敏:我们对于途径非常开放,就目前已经完成的或正在执行的来讲,第一类是选择比较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在项目上进行密切、针对性的合作;第二类是选择国内有资质、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来共同成立一个股权层面上的新公司;第三类是从头到尾自己开发、自己生产。目前这三种形式都有。

呼吁良性竞争,避免行业“内卷”

《21世纪》:目前在A股市场,已有不止一家公司宣布涉足化学机械抛光液,作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安集科技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王淑敏: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只被一家企业服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我认为良性的竞争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如何投入、创新、解决客户端的问题,如何带来真正的价值,这都是我定义当中的“良性的”,我们要努力避免的是“内卷”。

以安集科技为例,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反应客户,是花了大力气的。体现在数据上,是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在快速增长,但研发投入占比也维持高位。如果“卷”得太狠的话,公司就很难维持下去。研发需要大量投入,投入的前提是毛利润要高,如果大家“卷”到最后开始打纯粹的价格战,反而会把行业利润都毁掉,大家都不赚钱,这个行业就很难持续了。虽然为用户降低成本是要去做的,但我觉得这种降低是要通过创新来达成的。

我认为这件事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板块来思考的,而是需要服务的企业、新进的企业以及下游的用户一起思考的:怎样才能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是投资界要思考的:我们到底把目光和侧重点放在哪里?

借此我也想呼吁一下整个行业,我们要通过创新、设计去把成本降低,给用户带来成本优势,带来COC(Cost Of Consumables)跟COO(Cost of Ownership)的降低,带来综合成本的降低,而不是说这东西便宜点就行。

《21世纪》:公司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在国内处于主流,但全球市场占有率不高(5%),未来如何提升市场份额?

王淑敏:从数字来看,5%在全球确实不高,但如果以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安集科技是在快速进步的。

目前全球CMP抛光液供应商从大到小能数得上名字、能成功产业化的,也只有10家左右。基本上市占率在10%以上的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全球市占率在百分之几;第三梯队的市占率就更小了,多的话可能一两个点,其他的还算不上百分率。

对安集来说,三四年前我们还在“其他”这个分类里,都算不上百分率,但过去三年中,我们可以能拿百分比来比较了,从2019年百分之二点几、2020年的3%,到2021年的5%,我们的全球市占率其实是在更快上涨的,当然空间还很大,要走的路还很长。

科创板要坚持姓“科”姓“创”

《21世纪》:公司对未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新要求?未来对于科创板的改革,你站在企业的角度是否有一些建议?

王淑敏:一眨眼间就是三年,我还是想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科创板的诞生。科创板对类似安集科技这样的高科技材料企业,尤其是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见效比较慢的企业来讲,真的是一个福音,是一个强大的加油站,我们正在享受这个加油站带来的动力,真的非常感恩。

三年来,科创板也在不断摸索,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政策来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安集接下来要进一步发展,一些重大的项目也需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支持。

谈到对科创板制度建设的诉求或建议,就是在股权激励方面,比如在锁定时间、受理、预留份额等方面,希望能给企业多一点灵活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也认为应该相信企业,它是个有序的、健康的有机体,企业的核心管理者也希望能够把工具用充分。如果能给我们更多的灵活度,就能给企业的人才带来更多的激励,发挥更大的价值。

另外,科创板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科创”,强调的是“硬核”和“创新”,这个标准不能降低。既然它给企业创造了这么多便利,就要确保高质量,确保这个板块真正姓“科”姓“创”而不改变。

(作者:张赛男,实习生黄晓颖,视频制作肖航,实习生欧梓锋 编辑:朱益民)

张赛男

财经版记者

曾是一名宏观经济记者,现转向微观领域。专注A股上市公司、上交所监管动态。欢迎交流,邮箱zhangsn@21jingji.com